第0069章 第一代海水稻(求追讀,感謝!)(第1/2頁)
章節報錯
當晚,躺在國家雜交水稻研究所招待所的床上,陳誠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現年已經八十幾歲的曾應華(名字和姓氏,甚至事蹟都不能有關聯絡,所以改名字了,再次宣告這是架空世界,請勿聯想。稽核太嚴了⊙︿⊙),不僅是華夏國雜交水稻技術的泰山北斗,同時也是世界雜交水稻技術第一人。摘取了雜交水稻技術頂峰上明珠的他,依然為了國家的糧食安全殫精竭慮著。
讓他佩服,也讓他動容,這就是偉人的感召力。
華夏國之所以能夠走出苦難,踏上騰飛之路,正是因為有了他這樣的一批又一批的英雄,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奮鬥,無私奉獻。
大國崛起的背後,是靠一代一代人用心血鑄就的接力棒,一棒一棒地傳下去。
現在,這個接力棒被遞到了自己面前。
想到這裡,輾轉難眠的陳誠直接坐了起來,調動系統,開始在超級計算機裡查詢耐鹽鹼作物的培育和雜交技術,如飢似渴地學習了起來。
既然睡不著,那就用來學習吧。
第二天,曾老帶著他去參觀他們實驗田裡的第一代海水稻品種。
讓陳誠比較羨慕的是,曾老他們研究所的實驗田又多又大,而且有一些重要的實驗田還四面都有圍牆,有噴淋裝置和日光燈,還有可移動的頂棚。
這樣就能最大程度地杜絕環境對實驗產品的影響。
真不愧“國家雜交水稻研究所”的稱號。
“要是農大有這種水稻實驗田,那我也不會遇到值守的實驗水稻被風吹倒的困難了吧。”他無聊地想著。
到了第一代海水稻實驗田。這是一個被單獨隔離出來的實驗田,頂上的透明塑膠棚蓋得嚴嚴實實,走進去一股熱氣鋪面而來。
“這批海水稻種植得晚,我們怕降溫影響產量,故意蓋了頂棚。”曾老解釋道。
陳誠點了點頭。
就是溫室栽培的水稻唄。
走近一看,這批海水稻已經過了揚花期,剛剛進入灌漿期的關鍵階段。
農業技術上一般將水稻生長分為八個時期,分別是幼苗期、插秧期、分櫱[niè]期、拔節期、孕穗期、抽穗期、揚花授粉期、灌漿期。
灌漿期是從開始灌漿到成熟收穫止,一般需要20天左右。在這段時間裡,籽粒裡不斷生成bai色的ru漿,裡面的澱粉不斷積累,籽粒中的乾重和鮮重會持續增加。
灌漿期是水稻生長最終要的時期,也是關乎水稻產量的非常時期。
陳誠觀察到這個實驗田的田邊有自動出水口和排水口,出水口連線著前面的水池,水池邊還有實驗人員正在配製肥水營養液。
因為水稻在灌漿期對水量比較敏感,需要不斷調整實驗田的含水量。
水稻灌漿初期應保持淺水層,滿足水稻對水分的需求。灌漿中期,應採取間隙灌溉方法,保持田間溼潤。而灌漿後期以幹為主,有利於提高根系活力、延長葉片壽命和防止倒伏。
實驗田邊搭建了一個外延的小臺,方便曾老不用下田就能近距離觀察水稻的長勢。
他把陳誠招到身邊,用手輕輕託著一株稻穗,仔細數了數稻粒的數量。
還沒開始灌漿的稻穗很小,稻粒稀疏,乾癟癟的。
“小陳,你看,這是我們第一代海水稻,稻穗小,稻粒只有6080顆。”
陳誠問:“那豈不是產量會很低?”
因為一般常規水稻,一株稻穗有120200粒稻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