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躺在床上,在腦海中欣賞超級計算機投影出來的那株稻苗。

此時系統的品種數量已經變成了【1/5】。

【請為新品種命名。】

陳誠略微思索,道:“陳豐1號。”

【好的,陳豐1號已收錄進資料庫,畝產1200斤。】

散發著金色光芒的3D稻苗被投射進實驗室的陳列櫃裡。

【叮!第一個新品種已經收錄。特別提示,每收錄2個新品種,可抽取禮品一次。】

哦?還能抽獎?

這系統能處!

陳誠又看了看陳列櫃裡的稻苗,才依依不捨地退出實驗室。

對科研人員來說,科研成果就像親兒子一樣,怎麼都看不厭。

副校長辦公室裡,副校長趙峰手裡拿著培養皿,左右翻看。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全新的品種?”

他不可思議地看向張志民。

張志民點頭道:“我相信陳誠那小子說的話。”

趙峰道:“老張,咱可都是搞了一輩子科研的人,可千萬別出了岔子。一代實驗品,不可能有穩定的遺傳特性。”

“我已經安排人加緊做培養試驗,不出三個月就能觀察到花粉資料。二季稻也馬上就能播種,雖然資料有差異,但也能做為驗證實驗。”

趙峰站起來,在辦公室裡踱步。

“論文和專案申報書這些可以提前準備,等實驗資料一出來,就發表論文,同時申請政府專案資金。”

他是主管科研和教育的副校長,對張志民報告的水稻新品種事情格外重視。

因為再不重視,漢西農業大學就要垮了。

公立大學的經費來源主要有兩部分,一是政府撥款,二是科研經費。

政府撥款的依據是學校在讀學生人數。農業大學報考學生少,自然獲得的撥款也就少。

科研經費是政府設立的科研成果研究經費,由企業、學校和各類研究所競爭獲得。

農業大學出科研成果很難,而且由於某些原因,農業技術成果在和工業技術成果競爭中一直處於劣勢。

沒有經費,就無法提升教學和科研水平,學校實力自然就會降低。

如此惡性迴圈下去,本來是二本的漢西農大就面臨降級為專科的風險。

現在陳誠開發的水稻新品種,在不用人工授粉的情況下,能實現增產14%。

這樣的創新科研成果,申請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綽綽有餘。

趙峰想要抓住這個機會,這個讓漢西農業大學‘起死回生’的機會。

“咱們學校都好幾年沒出這麼像樣的科研成果了。”

趙峰說話的時候,下意識地搓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