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43年這個春天,在北美洲所有適合生存的土地上,如果說還有最後一片沒有被美國人徹底征服的土地的話,就就是西北部的蘇族聯盟了。

蘇族,這個名字其實是一個泛稱。其族名來源於他的敵對部落阿尼希納比族對他的蔑稱,意思也就是‘一條小蛇’。

有點類似於‘匈奴’‘突厥’這種稱呼,原本是個蔑稱,但是時間一長,這個稱呼開始變得廣為人知,也就漸漸地成為了一個正統的族名。

直到今天,還有人以‘匈奴人’‘突厥人’這種稱呼只以為榮,只能說,文化的力量,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比淬毒的刀子還要狠毒。

只不過,當初賜予‘蘇族’這個名字的阿尼希納比人,早早的就湮滅在了歷史長河中。他們曾經強盛於一時,不幸的是,他們生活的地方就是在美利堅的東北部,如今的弗吉尼亞、賓夕法尼亞以及五大湖地區。

這裡是美利堅的龍興之地,王庭所在,隨著1812年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的結束,阿尼希納比族這個曾經強橫一時的種族,被徹底趕出了美國,倉皇北逃,從此在加拿大的冰天雪地中顛沛流離。

《大明第一臣》

兩百年後,只有偶爾出現一兩個碰瓷的混血印第安人,會聲稱自己屬於這個種族了。

——而蘇族的日子,也從來沒有好過。

一開始受到阿尼希納比人的欺壓,各個小部落不得不抱團取暖,一邊和阿尼希納比人作戰,一邊離開自己的家鄉,向著西邊遷徙。

那時候白人還沒有到來大平原上,廣袤的北美洲西部,是一片野牛氾濫的大草原。

西遷的蘇族部落,逐漸發展成了以“七色火焰議會”為領導的蘇族大聯盟。這是一個包含了許許多多部落的聯盟,其中有七個最大的部族組成議會,共同決定聯盟中的大事。

七色火焰,就代表著七個聯盟。至於其它的小部落,逐漸的就成為了這七個部落的依附。

七色火焰議會每個夏天都會召開,選出四位大長老,負責主持聯盟的日常事務。

相比起更早一些時期,美洲東北部那個鬆散的易洛魁聯盟來說,七色火焰議會對部落的控制大大加強了,權力更加集中。

這是一個由部落奴隸制向封建奴隸制轉型期的過渡產品。

這一套體制,在當時未必就是最先進的。

但是,它很好的解決了大平原上部落眾多,互相攻伐的局面。在七色火焰議會的集權統領下,大平原上出現了一個短暫的發展期。

所以很快,蘇族聯盟就得到了極大的擴張。

到了18世紀末,西班牙的墨西哥總督區開始崩潰,一群偷稅漏稅的奸商在波士頓走私茶葉被抓了個現行的時候——

那時候的美利堅,還只有弗吉尼亞、費城等東部十三州的地盤,廣闊的西部是屬於印第安人的!

——從東部的密歇根湖到西部的布拉克山,綿延兩千公里的大平原上,到處都是蘇族人的帳篷和牛群。

蘇族人的擴張讓他們四面樹敵,沿途的奧馬哈人、納瓦霍人、夏延人、肖尼人……幾乎都是他們的敵人。但是這些鬆散的部落,在七色火焰議會的集權體制面前,根本就沒有任何抵抗之力。

如果歷史按照這麼演化下去,也許我們今天在北美大陸上所看見的,應該就是一個前所未見的,由七色火焰議會建立的某種獨特的文明。

電視新聞上也許會播放這樣的訊息:“誰誰誰在哪個帳篷裡會見了七色火焰議會的大酋長,能歌善舞的蘇族人載歌載舞歡迎誰誰誰的到來,大酋長表示,兩岸一家親,血濃於水情……共建和諧美好的太平洋……”

好吧,歷史沒有這樣的‘如果’。

同蘇族人的宿敵阿尼希納比人一樣,蘇族人自己也沒有逃脫被白人屠殺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