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芬要塞位於哥倫比亞高原,坐落在俄勒岡一處小山的頂上。

荷蘭人最初在這裡建立要塞,因為從這裡可以同時控制哥倫比亞河和斯內克河兩條大河,地勢不算是很險,但卻非常重要。

只需要在格里芬山頂架上一門大炮,方圓3海里之內俱在掌控之中。

3海里,是世界上所有國家都預設的一個合適的控制範圍。

在19世紀中葉,對於領海的定義也就是3海里這個距離。

到了大約100年後,對於領海的定義變成了12海里,之所以有這個變化,最直接的原因在於,大炮的射程增加了。

等到出現了導彈之後,便又有了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的說法,甚至地月經濟圈的各種定義也屢見不鮮。

所謂‘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內’,誠不虛言。

然而在18、19世紀,‘真理’也不過僅僅3海里而已。

當初荷蘭人在格里芬山頂上建立要塞的時候,他們的大炮甚至還打不到3公里這個程度,所以在當時看來,這個地點簡直不要太好。

四面皆無敵,一覽眾山小!

可是誰能想到,一百多年後,大炮的射程已經遠遠超過3海里這個距離了。

在格里芬要塞的旁邊山頭上架上一門惠特沃斯12磅野戰炮,稍微調整一下仰角,可以輕輕鬆鬆地達到5公里甚至以上的射程。

海上馬車伕精挑細選的要塞地址,到了日不落帝國時代,就成了死地。

時代變了!

以往,弗裡蒙特不是沒有想過將大炮架上旁邊的山頭,可是每一次行動都會被附近依附於英軍的印第安部落所破壞,然後引來要塞炮的勐擊。

想要將大炮架上旁邊山頭,就得先拔除要塞;想要拔除要塞,就得將大炮架上旁邊的山頭……這成了一個死迴圈,沒法解決。

好在美國人的工具箱裡的有很多工具,戰場上解決不了的問題,一紙《俄勒岡協議》就輕易解決了——英國人主動放棄了這座要塞。

只需要再等一天,格里芬要塞就會轉交到美國人的手中。

可惜,無論是英軍還是美軍都沒有想到,在他們即將進行交接的前夜,會有一支名叫修洛特爾的印第安人軍團,一口氣拉了十三門大炮到旁邊那座連名字都沒有的山頭上。

……

當然。

血狼作為修洛特爾軍團的團長,不會將希望全都寄託在他的斥候營能順利奪下城門這個前提下。

白石城想要拿下格里芬要塞不是一天兩天了,當三年前斑鳩搞定了拉勒米堡,回到白石城之後,立即便開始醞釀起了‘閃蝶’計劃。

這個計劃的第一點,便是拿下格里芬要塞,鎖死哥倫比亞河的海上通道,也進一步作為印第安聯盟在俄勒岡地區的戰略支點。

在這個戰略需求之下,才有了沿著斯內克河流域設定大大大小小的前哨據點,為此,白石城和英國人、美國人、印第安人不知談判了多少次。

最後一個前哨據點韋澤,上個月才剛剛簽下協議。

通往那座山頭的路上,原本有一箇中等規模的印第安人部落,依附於格里芬要塞內的英軍。半年以前,因為‘窩藏逃犯’,被英國人和白石城給聯合剿滅了。

其實,白石城如此步步緊逼的行動,英國人其實也並非沒有察覺。

英國人可不蠢。

然而,美利堅國務卿布坎南正在倫敦活動的訊息,不知道被誰捅了出來,俄勒岡地區謠言四起,都說英國人要跑路了。

雖然格里芬將軍一遍又一遍信誓旦旦地重申:“大英帝國不會放棄它的任何一寸領土”,而且看起來要塞內的英軍以及依附於要塞的印第安人部落都深信不疑。

但是,白石城在格里芬要塞周圍的行動,格里芬將軍以及他的幕僚團卻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為即將到來的美國人挖一個坑,這是大英帝國的拿手本領。

英國人樂於見得歐洲大陸烽煙四起,它又何嘗不樂於見到美洲大陸同樣烽煙四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