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判斷一個皇帝是昏君還是明君,在很多情況下都只能從事後他所建立的功業來判斷。

所謂「成王敗寇」,不過就是馬後炮而已。

比如同樣是殺人魔王,楊廣是「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鐵木真卻是「世界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連那一句「人生最大之樂,即在勝敵、逐敵、奪其所有,見其最親之人以淚洗面,乘其馬,納其妻女」,明明是殘忍酷烈之語,在其建立功業之後,也帶上了一層霸氣側漏的光環。

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

若是路易拿破侖波拿巴死於1851年,此人必被稱頌為一代傳奇,成為法蘭西永恆的符號,巴黎就該有兩座拿破崙廣場,兩個凱旋門。

埃菲爾鐵塔上每到國慶的時候說不定就會左右掛一對聯:「一門兩皇帝,都是拿破崙」!

遺憾的是,他在登上帝位之後卻依然還活著。

在原本的歷史上,英法聯軍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取得了勝利,但是這一場勝利卻並沒有為法國帶來實質上的利益。

《巴黎合約》的簽訂讓法蘭西獲得了外交優勢,但所謂的外交優勢,無非就是大家都給個面子哄著而已。兩百年後的南亞大陸上也有一個「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buff疊滿,外交優勢極其強大,然並卵!

法國在這場戰爭中沒有得到賠款,也沒有得到土地,反而因為打敗了共同的敵人之後,自己變成了英國的頭號目標!

更要命的是,就在法國人的眼皮子底下,普魯士的實力突飛勐進,等到法國人發現這一點並打算採取行動的時候,卻悲哀地發現自己已經打不過了!

重虛名而輕實利,見小利而忘大義!

這就是斑鳩對路易拿破侖波拿巴的評價。

實際上,在法國的整個歷史程序中,都缺少一個真正具有戰略遠見的人物!

包括那位被法國人吹上了天的第一帝國皇帝,南征北戰東拼西殺,最後不過是落得個「法國項羽」的結局,據說還成為了民國的考試試卷壓軸大題——「項羽拿破崙論」***注***

甚至,還可以將法國的範圍擴大到整個歐洲——從北面的維京人到南邊的義大利人,從東邊的土耳其到西邊的不列顛,說起政治水平,其實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亞歷山大、凱撒、路易十四等等等等……姑且認為他們的「征服」都是真的,但其實亞歷山大就是猴子掰包穀似的「征服」,根本談不上什麼「統治」,羅馬全盛時期也不過500萬平方公里,路易十四放在中國也就是個「四川王」……

反而是葉卡捷琳娜二世和維多利亞一世這兩個女人頗為可圈可點,但這兩位女王也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大概是所有女人一旦掌握權力之後的通病——她們極其擅長左右平衡,宮鬥和權術都很拿手,但歸根到底都是乾的「分蛋糕」的事情,她們不會「做蛋糕」!

葉卡捷琳娜二世親手將俄羅斯帶上了歐洲第一強國的位置,在位期間俄羅斯的領土面積得到極大的擴張,而且還打通了黑海的出海口。但是,在這個改變世界格局的大航海時代,俄國在幹什麼?

——打土耳其,打波蘭,打中國……不是說這些事情對於俄國不重要,而是說在大航海時代,其實有更重要的事情可以做的。世界的權力體系正在從陸權轉向海權的重要關頭,她選錯了風口!

——乃至於到了後來,俄國遍地都是農奴——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至於維多利亞一世,除了「歐洲祖母」這個頭銜之外,她最大的政治措施是貫徹了不列顛「大陸均衡」的策略,通俗來說,就是歐洲攪屎棍!

——英國人從

來沒有想過踏上大陸,他們沾沾自喜於自己可以隔岸觀火,即便是拿到了「日不落帝國」的殊榮,他們也從來沒有想過開個分基地。

——他們似乎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會被封鎖的那一天,也從來不覺得自己某一天會落難,它就想看隔壁打來打去,自己扇風點火挑撥離間就很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