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解放黑奴不需要宣言(第1/2頁)
章節報錯
19世紀中葉的美洲黑人,基本上還處於反抗意識剛剛誕生的懵逼狀態。
如果說印第安人的歷史是一部被屠殺史的話,那麼非洲人在美洲的歷史,就是一部被馴化史。
……
非洲曾經輝煌過,來自尼羅河和幼發拉底河的文明時常滋潤著這裡,直到14世紀,在歐洲殖民者還沒有來到這裡之前,這片大陸上還擁有各種五花八門的帝國,法老和哈里發們輪流統治著這裡。
在那個時候,黑人的日子雖然也不怎麼好過,但努力掙點錢,買幾個白人或者波斯人做奴隸也是常有的事。大家彼此傷害,誰也別說誰卑鄙。
直到黑暗的中世紀過去,歐洲走上了工業革命的道路,非洲人的地獄時刻終於來臨了。
據不完全統計,在1617世紀這短短的一百年時間裡,美洲至少接收了1000萬黑人奴隸;考慮到路途上惡劣的運輸條件,按照70%的不良率來推算,從非洲出發的黑人奴隸數量至少在6000萬人左右;再加上同一時期被賣往阿拉伯等其它地方的黑奴數量,在整個殖民時期,古老的非洲至少被賣掉了1億人口。
200年後的人們時常驚歎於工業革命和帝國主義的輝煌,卻完全無視了在雪白的棉花和漆黑的煤炭的掩蓋下,黑人和黃人層層疊疊的屍體。
若是再考慮到遠東地區有至少3億人還在炮火和y片的摧殘下形銷骨立,那麼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所謂給人類帶來希望的‘文明世界’,實際上是以地球上80%的人口犧牲,為剩下不到20%的‘高等人’創造了一個紙醉金迷的鐵桶江山。
那20%的人有多高貴,那80%的人就有多可悲。
……
凡是敢於反抗的黑人,早在販奴船開出好望角的時候就被打死了。
最後能安全登陸美洲的黑人,已經是百分百的‘良品’,因為但凡身體素質和服從性有一點不滿足,都得被扔進海里。
作為一種商品,有瑕疵肯定是不被接受的。無論是顧客還是奴隸販子,都會將不符合要求的產品扔進垃圾桶。
漫長而惡劣的運輸環境,加上零售拍賣的銷售方式,實際上就是這種特殊產品的篩選機制。
在這樣一種嚴苛的篩選條件下,長達300多年的時間已經足夠形成一個穩定的生態圈了,來到美洲的黑人選擇了一種奇怪的進化方向——他們從內心裡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優秀’,以更加符合商品和工具的特徵。
一部分人成功了,獲得了奴隸主的賞識,擁有了在棉花田裡吃西瓜的權力,甚至還會被寫進書裡,成為表現奴隸主仁慈善良的典範;
另一部分人卻被這個機制所淘汰,比如像塔法裡這種人,即便沒有這一場戰爭,將來也遲早會捲入另一場戰爭的。
約翰布朗的‘自由’,比印第安人的‘??????????.’更能蠱惑人心。
如果這樣的話,也許塔法裡會走上另外一條追求0元購的道路……
但是現在,印第安人給了他另外一條選擇——看起來一樣,實際上卻不同。
在另一個時空中,有一部《解放黑奴宣言》將在大約20年之後頒佈,黑人們歡天喜地以為終於迎來了新生……
但是現在,沒有什麼宣言,也沒有什麼語重心長的勸導。
十五美元甚至都沒有給塔法裡說一聲“加油,好好幹”,也沒有給他任何關於“自由”的承諾,就將他推上了前線。
唯一給塔法裡的是一杆槍,還給他指了一個開槍的方向。
此時的塔法裡很青澀,還帶著被馴化得半生不熟的單純,他因為無條件的信任玻璃,而無條件的選擇了信任十五美元。
但青澀和單純並不是缺點,並不意味著愚蠢。
如果塔法裡真的愚蠢,他不可能在自己還小的時候就去問巴比隆神父‘為什麼白人要擄掠黑人’這樣的問題;他也不可能從漆黑的販奴船上活下來最後成功落地美利堅;他也不可能勾搭上自己又肥又瞎的女主人,在自己算數都還沒學會的時候,從她那裡學會了鋼琴和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