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龍裝置由是怎麼做到的呢?

難道巨龍裝置擁有一種在核聚變的途中更換內層包壁的技術?

“蘇總!我有個問題想問一下。”國際上相關領域的專家也紛紛舉手發問。

盧飛宇道:“請大家安靜一下!新聞釋出會期間會有足夠的時間給大家進行提問的。”

眾人聞言只好安靜了下來。

蘇翰道:“大家不要急!我之後會給大家充足的時間來問題的。其實我們的巨龍裝置不但完成了穩態執行一百八十小時的好成績。大家最關注的能量增益因子更是達到了六十八以上。”

什麼!

眾人停下下巴都要掉在地上了。

開什麼國際玩笑。

Q值達到了六十八點。

這怎麼可能!

對於這些核聚變領域的專家來說。

核聚變的Q值提升難度之大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人類經過了一百多年的設計和建設也才將Q值提升到了十以上。

怎麼可能突然一下就提升到了六十八呢!

這根本就不可能好不好。

因為在大多數的核聚變領域專家看來。

核聚變的Q值能提升到二十以上應該就已經達到核聚變的極限。

Q值六十八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好不好。

眾人這會都有點傻眼了。

尤其是相關領域的專家心裡更像貓撓一樣。

想要知道龍翰科技到底是怎麼做到這麼誇張的Q值的。

蘇翰道:“相信大家從巨龍裝置的實驗資料上就能看出來了。我們的巨龍裝置,是一個成熟,且成功的聚變技術路線。我們公司將在未來的幾年內,將巨龍裝置新增上發電機組,到時候我國,將擁有全球手臺投入試執行的核聚變堆。”

全場聽到這華夏國媒體內頓時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眾多媒體也是再次對準蘇翰按動了快門。

似乎都想記錄這個偉大的時刻。

蘇翰等掌聲弱了一點,道:“好啦!現在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儘管提吧。”

眾人紛紛舉起了手……

盧飛宇點了其中一個人。

這是一個來自國外某大型電視臺的男記者。

該記者起身道:“蘇總!我看你們的巨龍裝置看起來和主流的核聚變技術路線並不一樣。我想問一下!你們的巨龍裝置採用哪種技術路線嗎?”

蘇翰道:“我們的巨龍裝置不同於國際上的主流技術路線。你可以理解為採用了多種技術路線!又或者是一種全新的路線。至於到底採取哪種技術路線,以及技術的相關細節,屬於公司機密,我不方便回答。”

該記者道:“蘇總這樣說不合適吧!您不覺得核聚變應該是屬於全人類共有擁有的嗎?”

“一個人只有一個問題!”盧飛宇說完又點了一個人。

另外一個記者道:“我的問題也是一樣的。我也認為核聚變應該是屬於全人類的共有的技術。這也也是ITER需要全球共同努力的原因所在。我相信如果沒有全人類的共同努力,巨龍能源也不可能完成巨龍裝置。既然如此!巨龍能源理應將核聚變的技術與全球共享。”

蘇翰澹澹的道:“我不否認!人類核聚變技術的整體進步來源於全人類上百年來的共同努力。但我也知道!巨龍裝置是我們公司十萬團隊,整整十年的辛苦研發的結果。

如此來之不易的技術。

你認為我們可能因為一句話,就拿出來與別人分享嗎?

巨龍裝置的成功,來源於龍翰科技海量資金的支援,以及國際上健全的專利保護制度。

《最初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