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雲走上講臺,開始說道:“今日宣講的是大明國運,在此之前,我想問一下大家,誰能知道過去歷朝歷代國運多少年?”

教室裡坐著的全是大明皇子和大臣,自然不少學識淵博的儒生。

馬上有人站出來說道:“夏朝470年,商朝554年,西周210年……南宋152年,元朝92年!”

對於有人能精準回答,楊雲只是認為鎮上來的教書先生常年教書,估計也熟悉歷史。

楊雲繼續問道:“從秦朝統一六國,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後面有哪個王朝超過三百年?”

此話一出。

那些皇子和大臣,也暗自計算下來,沒一會,全都驚訝起來。

居然沒一個王朝超過三百年。

朱標道:“楊先生,沒有一個。”

楊雲點點頭,問道:“誰能說一說,為何過去歷朝歷代沒一個王朝國運超過三百年?”

明初大儒宋濂自覺熟讀歷史,也精通儒家學說,於是站起來侃侃而談。

“常言道:得人心者得天下,歷朝歷代到了後期,皇帝昏庸無能,奸臣當道,吏治敗壞,民不聊生,自然也就無數農民揭竿而起,這些道理難道不是顯而易見的嗎?”

這話明顯有些嘲諷楊雲,這點道理都不懂。

其實,他們對楊雲的觀點雖然有些驚訝,可是如此年輕後生,居然敢在文臣武將面前談論興亡之道,這就有些關公面前舞大刀了。

其他人也紛紛點頭,明顯很贊同宋濂的論點。

就連朱元璋也覺得朝代興亡的原因,也並不複雜,跟宋濂概括的要點基本一致。

可是楊雲淡淡一笑道:“是嗎?為什麼三百年就是一道無法逾越的坎呢?”

“難道每個朝代到了三百年,就一定昏庸無能,那時候一定會出現大奸臣?其他時間就不出現嗎?”

此話一出!

大家頓時吃了一驚,議論紛紛,可是卻無人能回答。

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偏偏是三百年呢?

王朝到了三百年,皇帝就一定昏庸無能嗎?

其實,他們中間不少大儒,自然也閱讀無數文史典籍,也知道末代王朝未必皇帝昏庸,只是無能為力而已。

他們也被後代王朝抹黑。

而且,奸臣也未必要等到王朝末年出現,一直都有。

就算是開國皇帝,周圍也存在一些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