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兔那些事兒》播出成績非常好,而且口碑也是天花板級別的。

豆芽網開分之後,9.3分的高分,即便在動畫片裡也是很少見的分數。

幾乎可以說是零差評。

其實能達到9分的影視劇作品,說是零差評,都沒什麼問題。

一半觀眾給5星,一半觀眾給4星,最終平均分就是9分。

不過,《那兔》其實還是有個別群體故意打低分。

特別是方醒PTSD患者,無論什麼作品,只要看到方醒的名字,就直接打最低分。

其實,方醒除了最開始出道的時候,和當時的《明日之星》人氣斷層第一的吳俊晨有點過節之後,就沒有再和誰有過矛盾。

可是,一路走過來,實在是擋了太多人的道,引起了某些流量粉的不滿。

從最開始的蕭倫晟、馮賀宇,到後來的朱以廷、賈昊臣。

這些都是愛豆圈裡頂流中的頂流,甚至有一些已經從流量中殺出重圍。

像朱以廷、賈昊臣這種,雖然是流量出身,但票房成績都已經過百億,雖然大部分不是一番,但成績還是有的。

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已經從流量明星中殺出重圍。

只不過,甚至有幾個一度就要飛昇了,但每次在關鍵的飛昇時刻,總是錯誤的選擇挑戰對手。

方醒已經親手斬斷過好幾位頂流的飛昇之路,結果自然是遭到了許多飯圈粉的仇視。

在娛樂圈這個大染缸裡,拉踩、抹黑、碰瓷,早已經成了營銷手段。

雖然方醒不屑於做這種事情,也沒有養過水軍營銷粉絲,但架不住有某些明星的營銷團隊,故意碰瓷。

現在的娛樂圈,已經形成了一種尋找對家互相拉踩的畸形模式。

特別是在人氣高的流量明星裡面,這種情況最常見。

兩個咖位、人氣差不多的流量明星,互相之間有競爭關係。

營銷團隊就會把兩個人放在一起,踩一捧一。

無論踩誰捧誰,最後都能獲得粉絲的關注。

被踩的流量明星,粉絲見了,會心疼哥哥一波,順便反踩回去。

兩家粉絲互罵,流量就來了,甚至會轉化成為衝動消費,為哥哥衝榜,買哥哥的專輯。

甚至可能只出過一首歌,也能衝上年度銷量冠軍的寶座,甚至拿錢在國外榜單上刷屏,刷到第一,丟人丟到國外去。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而資本只要賺錢,只要不違法,什麼手段都可以用。

方醒每次有電影、電視劇要上,都會有競爭對手抓著炒作。

方舟文化從來不搞這種營銷。

但又確實從這種互相拉踩的營銷中,獲得了很多的關注。

每次有影視作品上映,互相拉踩、炒作,總能上幾個熱搜。

先不說是否讓網友厭煩,但至少熱度是有了。

只不過,最後無論是收視率大戰,還是票房大戰,方醒都贏了。

其實,要是有那麼一次,收視率、票房輸給了對家,那方醒和方舟文化都會被踩進泥裡。

也因為一直都在贏,甚至是贏麻了。

每次贏都會多一批方醒PTSD患者,這麼多年積累下來,規模還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