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在各大衛視之間很搶手,這已經是公開的事情。

當競爭擺到明面上,事情反而簡單了,那就是競價。

哪家衛視出的價格高,首播權就給哪家。

不只是東海衛視、湘江衛視、江南衛視三家,京都衛視、深城衛視等排名靠前的衛視也有興趣。

總之,國內排名前十的省級衛視,有八家在和方舟文化接洽。

剩下兩家沒有參與競爭,原因是後續半年的電視劇檔期都排滿了,而且看到競爭這麼激烈,知道這部劇肯定會被頂到天價,所以乾脆不參與了。

《知否》的單集價格,一路從500萬漲到520萬,又漲到550萬。

幾家衛視還是不肯放棄,一路將單集價格抬到了580萬,才陸續有衛視離場。

580萬的單集價格,確實已經是現在電視劇市場的天花板價格。

580萬一集的價格,乘於73集的長度,總價高達4.2億。

這個價格,即便對省級衛視來說,也是一個嚇人的數字。

而且,電視劇買下來,不代表收視率就一定好。

天價電視劇,結果收視撲街的例子也是有的。

因此,價格越高,風險也就越高。

隨著價格越抬越高,一些電視臺感覺競爭不過,而且也不想承擔這麼大的風險,開始陸續退場。

由於價格太高了,開始有電視臺考慮聯播的模式。

多臺聯播,可以減少競爭,讓價格不至於繼續上漲。

而且,多臺聯播的話,首播價格可以幾家衛視分攤。

這對電視臺來說,是一種減少競爭的辦法。

當然,多臺聯播的效果,和獨播效果,還是差很多的。

多臺聯播的話,只能保證收視率不會被其他電視臺吸走。

可是,如果獨播劇火了,那是可以拉昇收視率的。

在東海衛視和江南衛視考慮聯播度長鞭,湘江衛視對獨播的想法還是很堅持。

因此。

湘江衛視率先將單集價格抬到了600萬一集。

這個價格在圈內傳開,引起了一陣不小的風波。

在一些電視行業的微信群裡,不少人都在討論:

“陶總,你們臺真的把價格抬到600萬了?”

“這個……我不是很清楚,但臺裡確實想獨播。”

“這裡是私人群,保證不把訊息透露出來,給個準話嘛。”

“我是真不知道。不過,目前臺裡還是想買,特別是蔣副臺,態度很堅決。”

“湘江衛視看片團最後評了多少分?”

“你們呢?你們江南衛視評了多少分?”

“過9分了,S+。”

“我這也過9分了。”

“怪不得都搶瘋了,原來全都評到9分以上了。”

“頭兩天還是8.9分,後來重頭看完,評價又提高了。”

“那這句和《琅琊榜》有得比嗎?”

“不是同一個型別。《琅琊榜》男主戲,《知否》女主戲。不過,現在的市場環境女主戲收視潛力更好,畢竟追劇的觀眾,還是女性佔比高一些。”

現在的電視劇行業,確實形成了這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