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承恩公是皇后的父親,也是老臣子了,雖然這些年賦閒在家,但當初他在朝中也是擔任要職的,人也非常能幹,要不然他的閨女也不能進宮成為皇后。

現在他卻在天牢中自縊而亡,許多朝臣心裡都不是滋味,尤其是那些老臣,總有種物傷其類的危機感。

其實也是聞九霄太過能幹了,之前也就罷了,這回一出手連承恩公府都覆滅了。哦,不,還有一個忠勤伯府。只要不瞎,誰不知道忠勤伯的案子裡小聞尚書是插了手的?

這不就犯了眾臣的忌諱了嗎?早朝時,就有人站出來彈劾聞九霄,“太子殿下,臣承認小聞尚書能幹,但臣覺得他權柄過重,頂著戶部尚書之名,行得卻是刑部之事。禁軍都快成了他的私衛了吧?他想查什麼就查什麼,想查誰就查誰,肆無忌憚,無所顧忌,朝堂被他攪得烏煙瘴氣。這哪裡是大慶的朝堂,分明是他小聞尚書一個人的天下!”

最先站出來的這人是翰林院的吳翰林,素來頗有才名。

這話可謂是字字誅心了,他的話一出口,滿場死寂。

在聞九霄回京之後,不少人都過得膽戰心驚,而今雖不至於站出來和吳翰林一起討伐,卻也不免道:“承恩公早就不過問世事了,怎麼就突然跟私採金礦扯上關係?”

“這朝野之中,他未回京時也沒出過什麼大岔子,怎麼他一回來就出了這麼多的事?金礦的事是他發現的,誰知道這裡頭有沒有別的隱情?”

“是,承恩公死得太突然,瞧著更像是滅口。”

接著翰林院的張學士也站了出來,“殿下,臣以為小聞大人行事太過冒進,且獨斷專權,這般下去,渙散的不止是人心,更是一眾朝臣的心啊!”

他這話一出,亦是滿場一靜,氣氛瞬間壓抑下來,落在聞九霄身上的目光,漸漸變得冷厲起來。也有人面露猶豫,想要站出來反駁,卻被身邊人一把拽住。

這般突然地發難透著古怪,很明顯是衝著小聞尚書去的,這些大人物扳腕子,他們這些小蝦米還是別湊熱鬧了。

吳翰林和張學士開了這個頭之後,便有無數人站了出來,都是指責聞九霄的,甚至連,“承恩公雖然有罪,但下場未免太慘了點吧。”的話都出來的。連內閣重都有閣老對他頗有微詞。

一時間,眾臣齊心協力,所有的刀尖都對準了聞九霄。

當然了,也不是所有朝臣都是這樣認為的,只是身在官場,誰又是真的清清白白呢?他們有良知,卻也會害怕,害怕落到承恩公和忠勤伯那樣的下場。小聞尚書太不按規矩來了,也太……鐵面無私了。

事實重要嗎?重要的是,聞九霄動了太多人的利益。之前還能說是小打小鬧,可連著抄了兩家,誰知道接下來他還會幹出什麼事?朝臣都怕了。

面對眾人的群起而攻之,聞九霄半個表情都沒有,那麼多的目光落在他身上,試探看出些什麼,卻全都失望了。

他站在那裡,挺拔如松;他一語不發,好似眾臣彈劾的不是他。

聞九霄沉得住氣,在做事之前,甚至在回京之前他就預料到了會有今天,只是這一天來得比他預料得晚。

這些人啊,嘴上說得冠冕堂皇,其實一個個全是膽小鬼!

聞九霄冰冷的眸中閃過嘲諷。

太子卻生氣了,他冷聲道:“按你們所言,承恩公私採金礦,舞權殺人,忠勤伯貪墨、結黨營私,插手科舉,都是小聞尚書的錯了?”

“是小聞尚書拿著刀壓在他們的脖子上,逼他們做下這些事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