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毛奇將軍如此緊張的俄軍攻勢,其實大可不必。

因為此次俄軍進攻的重點是奧匈軍隊,說起來俄國人也是欺軟怕硬。對於德國東線,他只派出了一個集團軍十幾萬人。至於奧匈一線,俄國出手就是三個集團軍,近四十多萬的兵力堪稱豪爽。

至於為什麼會如此,很簡單,因為目前東線德軍在幾位猛男的帶領下,戰鬥力爆表。俄國人在坦能堡戰役、馬祖裡湖戰役、羅茲戰役等一系列的戰鬥中,表明了德國在東線雖然兵力少,但是打你俄國佬還是沒有問題的。

既然如此,那麼繼續撞南牆不是屢次受到教訓俄國人的風格。所以軟柿子奧匈就遭災了。等發現俄國佬又是衝自己來的時候,奧匈在加利西亞的戰線,又被俄國人衝破了。

此時奧地利人又習慣性的向德國求援,這讓還指望奧匈在東線擊退俄國人,讓小毛奇能抽調一些東線部隊支援巴黎戰役的願望徹底落空了。

說起來奧匈軍隊戰鬥力較差也是有幾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就是在加利西亞戰役中,奧匈損失太多的老兵以及下級軍官,導致奧匈軍隊組織能力大副下滑。

另一方面則是奧匈國內的民族問題,畢竟不是誰都能像奧皇一樣掌握十一種語言,這過多民族被徵召進軍隊,光是讓他們聽懂軍官的話就是一個大問題。

這也是奧匈軍隊在小規模時戰鬥力不錯,但是大規模動員之後迅速拉垮的重要因素。而奧匈高層則將大規模動員後的軍隊,當做小規模以奧地利人為主的時候用,這怎麼能不失敗。

還有一個方面,則是奧匈還被塞爾維亞牽扯住了。之前接連進攻兩次都被打敗。這準備第三次時,直接遇到俄國進攻而無疾而終,這讓維也納方面相當的無語。這能怪誰,奧匈人明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導致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這奧匈也是心大,同樣面臨兩線作戰的情況下,還能各自主動出擊,不是心大是什麼。

此時奧匈只能將用於塞爾維亞戰役的軍隊,向加利西亞調派,但是維也納方面有一些不甘心,所以也盯上自己南面的盟友。

此時面對德奧兩國的求援,卡洛隨即召開軍事會議,商談對德奧兩國的援助問題。

“諸位,我認為德奧的請求,我們需要分開看。”

第一個開口的是參謀長達爾基昂上將,只見他繼續說道。“目前我們義大利兵力有限,德國的請求,我們可以透過突尼西亞戰役實施,而奧匈的請求我們應該直接拒絕就好,我們抽調兵力去幫奧匈打塞爾維亞,怒我這個總參謀長下達不了這個命令。”

作為陸軍的二把手,達爾基昂上將很明顯是從軍事角度出發,他認為這樣做更符合軍事需求。

不過對於達爾基昂上將的話,也有人有不同意見。

只見外交大臣巴科納開口道。“如果這樣做,有點厚此薄彼,將來我們還要與奧匈打交道,這是否不太好?”

對於軍方只顧及軍事需求而言,政府這邊明顯考慮更多。

“但是不能為了政治就犧牲我們軍隊啊,難倒我們士兵生命不是生命麼?”

很明顯達爾基昂上將並不認同巴科納的話。

“我這怎麼能算是犧牲士兵生命,戰爭哪有不死人的。而且我們政府也不是不關心士兵,沒看到我們政府現在完全為你們服務麼?”

面對達爾基昂上將的這句指責的話,巴科納當然不認可,這都是為了義大利王國著想,怎麼能如此指責自己。

“你…………”

“嗯哼。”

這聲音的響起,讓兩位正要爭吵起來的重臣立刻就沒了聲,這是國王的咳嗽警告他們。此時空氣中的緊張情緒一消而散,彷彿剛擦兩位重臣就沒發生過爭吵,由此可見國王對軍政兩方的掌控。

“我認為兩位說的都有道理,為什麼不變通一下,我們既可以不出兵又能化解與維也納方面的辦法。”

說著卡洛指了指地圖上保加利亞的位置,雖然他沒有在說什麼,但是在場誰不是人精,立刻就懂了卡洛的意思。這是拉攏保加利亞,讓其替代義大利與奧匈夾擊塞爾維亞。

為什麼選保加利亞,原因很簡單,那是因為只要拿出馬其頓地區作為其的獎勵,保加利亞人根本無法拒絕這種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