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章 保加利亞入盟準備(第1/2頁)
章節報錯
索菲亞是保加利亞的首都,作為在數次巴爾幹戰爭中主要角色,保加利亞人充分的捍衛了巴爾幹普魯士這個稱號。
當然這也讓保加利亞獲得了大量的土地人口,也讓其在巴爾幹各國中脫穎而出,成為該地區的強國。
不過保加利亞的發展壯大,對於其的鄰國卻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巴爾幹各國民族混雜,很容易導致起領土紛爭。
所以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後,希臘聯合塞爾維亞與羅馬尼亞,對保加利亞發生了戰爭(史稱第三次巴爾幹戰爭)。戰爭的結果保加利亞大輸特輸,不僅將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奪取的領土丟失,還將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意土戰爭)的領土丟掉了大部分。
而第三次巴爾幹戰爭之後,保加利亞國內復仇的聲音從未平息。不過鑑於保加利亞元氣大傷的實力,根本沒辦法從三國手中奪回失去的領土。所以保加利亞國內民族主義就調轉槍口,將指責物件放在了政府身上。
所以這幾年保加利亞國內政局十分動盪,來自民族主義著的怒火,讓保加利亞當局如在火上烤一般。在這幾年的時間裡,保加利亞換了四任首相。其中一名伊格尼奧夫斯基首相,還因為呼籲國民保持冷靜,需要重新積累力量而被刺殺。
由此可見保加利亞民族主義者,已經到了各種瘋狂的地步,這能看出民族主義的不利一面。而保加利亞國內復仇的吶喊,讓其他三國對其始終保持高度的警惕,隨時準備再次聯手再揍保加利亞一頓。
可以說要不是戰爭的爆發,保加利亞要是不被自爆,就有可能被三國再打一頓,可謂危險至極。
至於為什麼保加利亞民眾如此暴躁?
原因很簡單,在原歷史上,保加利亞並沒有佔據多少馬其頓地區,更多是體現在協議上。沒得到過的東西,雖然惦記但是不會讓人過激。
而現在是保加利亞已經佔據馬其頓大部分地區近二十年了,突然被塞爾維亞與希臘瓜分。這在保加利亞民眾看來已經是割地賠款了,而且還割了保加利亞那麼大一塊土地,將十分之三的保加利亞人民給割走了,沒有過激反應才不正常。
這也是為什麼,這幾年保加利亞政局動盪的主要原因。
而戰爭爆發之後,保加利亞不管是政府還是民眾,其實已經躍躍欲試了。他們可沒忘記塞爾維亞分走了保加利亞最多的領土,要不是目前打不過,早就想教訓這個無恥之徒。
但是一直拖到現在都沒有參戰,主要還是條件沒有談好,因為奧匈沒有答應保加利亞的要求。
還是那句話,主導塞爾維亞戰爭的奧匈帝國,不願意拿出太多利益拉攏保加利亞。這其實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
要說兩線作戰目前誰體會最深,不是大家想的德國而是奧匈。
維也納方面發動的兩次塞爾維亞戰役,一方面是塞爾維亞人英勇抵抗,另一方面則是俄國的幫助,其實主要就是俄國的幫助。
第一次塞爾維亞戰役,奧匈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加利西亞戰役慘敗,讓維也納方面不得不將進攻塞爾維亞的軍隊撤回來,投入到對俄國的防守中。
至於第二次塞爾維亞戰役,同樣如此,在奧匈軍隊進入塞爾維亞之後,俄國則發起了圍攻普熱米什爾的戰役。普熱米什爾要塞是奧匈在喀爾巴阡山脈的要塞,如果這裡丟失那麼俄國人將攻入奧匈腹地,所以該要塞無論如何不能丟失。所以奧匈立刻撤出了塞爾維亞,集結兵力試圖為其解圍。
不過很可惜,奧匈軍隊又一次敗在了俄國人手中,要塞還處於被圍困階段。
第三次就別提了,在俄國的進攻中無疾而終。
而接連的失敗讓奧匈帝國高層清醒了過來,再加上義大利的勸阻,讓奧匈帝國終於認清了事實,光靠自己以及出工不出力的義大利,想要奪取塞爾維亞非常困難。
所以奧匈大使貝特曼在接到維也納的指示後,與義大利大使一道前往拜會了拉多斯拉沃夫首相。
經過一番簡短的招呼之後,奧匈大使貝特曼就準備將奧匈的條件開出來了。
“首相閣下,保加利亞只有加入我們陣營才能得到想要的一切。而我國考慮到貴國的情況,願意在解放塞爾維亞王國之後,將他原從貴國奪取的土地歸還給你們。另外我國還願意為貴國提供5000萬克朗的經濟援助,還有3000萬克朗的武器裝備。”
在奧匈大使說完後,身為義大利大使的托萊多隨後開口道。“拉多斯拉沃夫首相,貴我兩國友誼日久天長,現在我國非常願意看到貴國能加入我們陣營。如果貴國加入,我國也願意提供6000萬里拉的經濟援助,以及4000萬里拉的軍火援助。”
聽到兩位大使給出的條件,拉多斯拉沃夫首相內心非常欣喜、有了這些資金以及軍火,至少能讓政府這邊緩口氣,而且還能多組建兩個師。不過雖然欣喜,但是這位保加利亞首相的表情卻呈現一幅很為難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