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勒埃薩是阿拉曼西面的一個村子,其距離阿拉曼有七公里的距離。

這裡也是阿拉曼第一道防線前出的一個要點,駐紮著英印軍兩個師在此防守。這兩個師雖然是英印軍,但是其士兵都是精銳的錫克族,所以戰鬥力都很不錯。

當然除了士兵不錯之外,這兩個師裝備也在英印軍算頂尖的了。這兩個師都有一個36門火炮編制的炮兵團,再加上其他武器配備以及訓練刻苦等因數,讓這兩個師戰鬥力不遜色於南非人的部隊。

而這兩個師也沒有辜負期望,他們在特勒埃薩修建了大量的土木工事,在與以前由水泥鋼筋修建的永備工事結合層一張大網一樣,牢牢將特勒埃薩村控制在手中。

而對於意軍而言,攻克特勒埃薩就成為他們首個目標。

“目標方位角 17,射角 39,開火!”

“嘣!”

一枚150毫米加農炮的炮彈飛了炮膛,發射藥足夠的推力讓其飛速爬升,隨著推力逐漸被消耗,地心引力逐漸佔據了上風,炮彈開始足見向地面落去,最終落在一門英軍18磅火炮旁。

巨大的爆炸聲直接將這門火炮旁計程車兵氣化,更是爆炸引發了堆積在一旁的炮彈爆炸。雖然這些炮彈都還沒裝引信,但是這枚炮彈威力太大,直接將炮彈內的炸藥引爆。於是乎一連串的爆炸在這個炮兵陣地響起。

四門火炮在此次爆發中損失了三門,僅有右下角的那門18磅炮運氣好沒有被命中。

而這不過是戰場上的一角,憑藉數量、威力以及射程的優勢,第四集團軍的炮兵部隊,牢牢掌控著戰場的優勢。

當然炮戰除了己方炮兵強大以及精銳之外,來自天空的幫助同樣不少。天空中的飛艇與熱氣球為炮兵提供了敵人的方位,還有戰鬥機與轟炸機從空中對敵人進行攻擊。

轟炸機?

沒錯就是轟炸機,作為對地攻擊的轟炸機,某人怎麼會忘記早在戰鬥機研究的第二年,研究轟炸機的秘密專案也開始了。

在十年的時間裡,義大利的飛機設計者們為轟炸機的研製添磚加瓦。在連續四款研製的轟炸機得不到軍方認可之後,最終在1912年,研製的Z7原型機終於讓軍方滿意了。讓其滿意的原因,還是因為其效能。

該機長11.9米,翼展23.9米,機高4.3米,翼面積89.9平方米。裝備兩臺260馬力星型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135公里,最大作戰距離為600公里,升限為6000米。能裝載一枚500千克的航空炸彈,或者2枚250千克炸彈,還能換成5枚100千克炸彈。自衛武器為三挺馬克沁航空機槍(前二後一)。

最終義大利軍方將該機命名為ac10轟炸機,並且讓西格爾飛機制造廠在半年時間生產八十架該款飛機。而在飛機交付部隊使用後,得到陸海航空隊的交口稱讚。其遠航程以及足夠高的載重量,讓該機有著眾多的用途。

另外再戰爭爆發之初,轟戰機的需求排在各種航空器最後一名。因為載彈量不如飛艇,滯空時間更是沒法看,飛艇還不需要場地,一塊夠大的平地就行。ac10轟炸機一度被逼到執行偵查任務,將一款優秀的轟炸機逼成偵查機,可想而知在沒有防空火力的情況下,飛艇的優勢有多大。

不過隨著協約國防空武器的出現,飛艇執行作戰任務的機會急速降低,原本威武龐大的軀身,成為防空武器最喜歡的目標。

於是乎,ac10轟炸機又得到了看重,體積小造價低都是其優點(對比造價堪比驅逐艦的飛艇)。

而在該款轟炸機執行數次轟炸任務而損失很低之後,軍方又撿起了這款轟炸機,要求飛機制造廠在半年之內交付300架,一年之內交付800架,於是該機又受到了重視。

而為了保證埃及戰役的順利,兩個轟炸機大隊一共112架被派給了菲利貝託親王。

此時在地空聯合打擊下,特勒埃薩守軍的火炮就損失很快。在兩個小時之後,其火炮僅剩27門炮戰已經打不下去了,隨後戰場上就只能聽到意軍炮火的聲音。

隨後特勒埃薩的陣地遭到更加猛烈的炮擊,持續不斷的密集攻擊,讓守軍陣地遭受到大量的損失。等到炮擊結束後,大量的工事被摧毀。

而此時躲避炮擊的英印軍士兵,在軍官的命令下湧出防炮洞,準備迎接敵人的進攻。

突然機器的轟鳴聲響起,天空出現了數十架飛機。

“小心注意空襲,防空火力準備。”

在軍官的呼喊聲中,陣地上的機槍以及防空炮都瞄準天空,等待敵機的進攻。他們已經遭遇數次空襲,已經摸索出應對飛機的手段,雖然還不算多好,但是也比沒有準備強。

不過這次的飛機並沒有拉低高度進攻,而是在空中不停的盤旋,轟鳴聲從擾的英印軍官兵甚煩。

“不對,怎麼飛機的聲音這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