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比西尼亞王國的謀劃被挫敗,讓英國對東非的進攻又要多籌備一段時間了。

不過該謀劃只被倫敦稍微關注了一下,現在倫敦方面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巴黎戰役。

早在法國放棄巴黎退回塞納河西岸時,法國軍方就開始制定奪回巴黎的計劃。

不過由於法軍在之前的戰鬥中損失慘重,再加上可用人口減少,讓法軍發現,想要奪回巴黎簡直太難了,不過還好他有盟友。

作為以海軍起家的大英帝國,其陸軍實力一直較為弱小(與海軍比),之前的布林戰爭讓其出盡了洋相。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所以英國陸軍之後苦下功夫進行整頓,終於有可以拿的出手的陸軍了。在之前的戰鬥中英軍表現並不比法軍差,甚至某些方面還要好於法軍,所以法國方面就向英國請援。

而英國這邊,對於法國的請求當然是全力支援,因為倫敦方面知道,如果不奪回巴黎盆地,那麼法國可能堅持不了多久。

在這裡多說一句,法國本土主要有三個工業區,主要以巴黎為首的巴黎盆地區、馬賽—福斯為首的地中海沿海區、以及以里爾為首的東北部地區。目前東北部的工業區已經淪陷,巴黎盆地變成了戰場,只能靠規模最小的地中海沿海區能行麼?

再加上這些地區都是法國重要的產糧基地,雖然糧食可以靠殖民地以及國外進口,但是如果工業不行,法國靠什麼維持其龐大的軍隊。

哪怕是靠進口,法國外匯也最多支援一年。

所以奪回巴黎,也是法國唯一還能繼續支援戰爭的理由和信念。

所以兩國也是迅速達成一致,需要奪回巴黎。

然後經過一番商討之後,法國出動31個師,53萬人,英國出動17個師,28萬人,組成對發動巴黎戰役的主要兵力。這些準備參戰的部隊,戰鬥都不錯,武器裝備齊全都是訓練三個月之上的精銳之師。除此之外,英法還準備了13個師約20萬的預備隊。

而對這場戰役的指揮官人選上,經過法國方面的強烈要求,由法軍總司令尼維爾提名,之前擔任過巴黎城防司令的加利埃尼上將擔任,副指揮官由英國遠征軍司令黑格上將擔任。

至於法國前陸軍總司令霞飛,因為之前的戰鬥接連失敗,再加上巴黎的淪陷,作為法軍總指揮官的霞飛直接被替換,改任政府軍事顧問。另外鑑於霞飛在法軍中威望頗高,在解除其陸軍總司令之後,還晉升其為元帥。不過這個元帥滋味如何,只有霞飛自己知道。

另外原英國遠征軍司令弗倫奇元帥,也因為之前英軍損失二十多萬人,被認為不適合戰壕戰調回國,由原遠征軍第一軍軍長的黑格接任。

而定下兩位指揮官之後,接下來就是準備階段。各項物資都需要進行準備,尤其是最重要的彈藥。

之前的戰鬥中,兩國的彈藥消耗消滅了三分之二的庫存。雖然有英法兵工廠在加班加點的生產彈藥,但是根據兩國軍方的估計,根本不夠戰役消耗。

既然如此,那麼該怎麼辦呢?

英法軍隊從兩方面作手,一是從各沒有戰事的殖民地軍需庫中抽調,二是從國外購買主要是美國。

至於美國賣不賣,這不用考慮。資本家只要為了利益,什麼不敢賣。

再說美國作為一個挑戰者,當看到德意奧在戰場上佔據優勢,又怎麼願意看到呢?(多說一句,我認為不管是一戰還是二戰,美國根本不可能也不願意看到德國贏得這場戰爭。原因很簡單,德國是競爭對手,他們都在競爭新的世界霸主。只不過美國距離遠,再加上國內市場夠大,他等著起。)

對於作戰計劃,英法也是抽調了軍中的一堆優秀參謀們來制定。最終花費一個月,計劃終於制定下來。總的來說,這場巴黎戰役最核心的是奪取巴黎周邊的各個城鎮以,從而解放巴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