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蘇爾特大海戰(搏命打法)(第1/2頁)
章節報錯
雙方戰巡直接決出了結果,但是在另一側的戰列艦對決,則還打的難解難分。
鋼鐵巨獸的碰撞,以及巨炮的轟鳴,如果以旁觀者角度來說,這絕對是男人的浪漫。但是以參戰官兵當事人的角度,那麼這就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戰鬥。
自從蒙塔古號被擊沉之後,兩方也是戰果不斷。在地中海艦隊一方,聖文森特號大破、海王星號大破、前衛號中破、百人隊長號中破,其他戰艦各個帶傷,可謂相當的慘烈。
當然地中海艦隊這麼慘,聯合艦隊這邊也不算好過。聯合艦隊的伊斯特萬號、無畏號大破、但丁號中破、其他各艦也或多或少帶傷。
是不是非常神奇,打到了現在兩方戰列艦除了倒黴的蒙塔古號之外,竟然還沒有出現一艘被擊沉的戰艦。
與隔壁戰巡之間的戰鬥比,是不是太友善?
真是的情況哪是這樣,兩方為了擊沉對方的戰艦,可沒誰手軟過。不過戰列艦可與皮脆的戰巡不同,其厚實的裝甲卻並不是那麼好擊穿的。
現在的戰列艦數千噸裝甲,絕大部分都是集中在水線以上,而現在的戰列艦雖然有十幾米高,但是露出水線之上的一般就三四米,其基本都是帶著厚實的裝甲。
更別說這些年為了增強戰艦的防禦,什麼核心艙保護,複合裝甲等各種理念層出不窮,當然也有裝甲鋼技術帶來的發展,讓戰列艦變得越來越厚。
這也是為什麼戰列艦排水量越來越大的原因之一,當然除了裝甲,新技術層出不窮也讓戰艦的火力、速度得到充足的提升,這也導致戰列艦從十多年的一萬多噸,飛速提升到現在的三萬多噸的原因。
如果說在這些新技術當中,要找一個技術發展不夠快的話,那麼穿甲彈絕對是其中之一。
沒錯,就是穿甲彈。作為對付裝備厚實裝甲的炮彈,穿甲彈誕生的時間比較短,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鐵甲艦出現才有了穿甲彈的概念。
而且早期的穿甲彈只不過是將炮彈設計成尖銳形狀,其穿甲效果並不理想。當然各國海軍並沒有因此放棄,因為裝備厚實裝甲的戰艦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厚,讓穿甲彈發展同樣迅速。尖頭彈變得越來越硬,也越來越尖銳。
當然,光在炮彈上想辦法,這太難了。因為裝甲會越來越厚,也越來越堅固。所以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人們將破甲的目光,也分擔到發射藥以及火炮身上。在發射藥上,固體均質顆粒發射藥的出現讓炮彈有了更大的推力。而冶煉技術的發展,讓炮管也變得越長越大,同樣讓炮彈獲得更大的動能。
雖然這這技術讓炮彈穿甲能力提高更多,但是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裝甲的發展變得更快。表面滲碳硬化工藝的出現和成熟,接連出現了哈維鋼,克虜伯鋼等優質的裝甲鋼。而且比起炮彈的破甲而言,裝甲還有一個更大的優勢,那就是直接加厚。
同時為了讓造價越來越貴的寶貝戰艦不被擊沉,各種防護理念也是層出不窮,重點防護、裝甲盒子等等。所以這些綜合的因數導致,現在的戰艦想要重創容易,擊沉就變得很難。
雖然義大利海軍目前已經使用被帽穿甲彈,但是由於工藝以及技術不算成熟,導致其在實戰的穿甲效果並不算特別好。至於英國海軍,其不過普通加長彈頭的穿甲彈,穿甲效果更加不堪。(很有的提一句,裝甲大發展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而穿甲彈則是一戰結束之後,當然在這之後,科技的發展讓穿甲彈逐漸超越了裝甲,直至導彈的出現)
所以兩方海軍在海戰中的表現就是,雙方戰艦傷痕累累,但是要一擊致命還差一點火候。畢竟想要機緣巧合給與敵人致命一擊,可一點也不容易。
當然如果敵人沒有增援艦隊,那麼聯合艦隊方面並不會心急,他們可以慢條斯理的對付這種局面。不就是遲遲無法造成擊沉麼,沒關係傷害積累到一定程度,絕對會打沉對方,這不過是水磨功夫的問題。
不過很可惜,他們的時間不夠多。哪怕如此,身為聯合艦隊指揮官的萊費爾依然異常的冷靜。要說身為艦隊指揮官的他他不心急,這怎麼可能。但他並沒有表現出這一點,哪怕有通訊參謀不斷向其彙報英法增援艦隊越來越近的方位,他依然目不轉睛觀察著海上的戰況,因為在他腦海一個計劃正在成型。
“報告,飛艇發來電報,敵增援艦隊距離我們還有四十八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