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意兩國得到自己想要結果的奧匈帝國,自然是信心十足,隨後奧匈開始了戰爭準備的一些準備。

例如開始儲備彈藥、徵召動員兵力、控制輿論、以及制定作戰計劃等種種措施,不過對於維也納來說,這些準備都是次要的,首要還是需要在外交上對塞爾維亞制定策略。

所以在斐迪南大公遇害的一個月之後,奧匈國內的輿論立刻大變,從哀悼遇害的皇儲變成需要懲戒兇手以及其背後的勢力。

接著奧匈各大報紙得到兇手普林西普的詳細資料,重點提及了塞爾維亞的恐怖組織黑手會的情況。有著政府的推波助瀾,在加上奧匈報紙的大肆宣傳,讓塞爾維亞以及其帶有軍方和情報部門背景的黑手會,在奧匈帝國內變得臭不可聞。

奧匈國內的輿論也是變得暴躁起來,懲戒塞爾維亞成了其國內的主流。

而奧匈藉助國內的民意,乘機向塞爾維亞提交了一份最後通牒。

這份通牒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條:馬上取締民族自衛組織,並取締其他作反奧匈宣傳的組織。

第二條:即時從教育團體及教學方法中,刪除任何會或可能會煽動反奧匈之宣傳的教學內容。

第三條:革除軍部或行政部中被指進行反奧匈之宣傳的官員,而此等官員的名單由奧匈政府提供。

第四條:接受與奧匈政府有關部門合作,在塞爾維亞鎮壓企圖顛覆奧匈帝國領土完整的活動。

第五條:在奧國政府指定的有關部門之協助與指示下,採取法律行動,懲罰策劃、參與或執行刺殺事件的人選。

第六條:逮捕奧匈政府所調查的反奧人士。

第七條:保持合作,以有效措施遏制其境內的軍火走私。

第八條:向奧匈解釋對其懷有敵意、在塞爾維亞境內或境外的塞爾維亞高階官員之言論。

第九條:查封任何引起對奧匈帝國皇室憎恨和藐視的刊物。

第十條:馬上採取以上措施,並告知奧匈帝國。

這十條就是奧匈對塞爾維亞的要求,而且奧匈只給了塞爾維亞三天的時間答覆。

這份最後通牒是由奧匈駐塞爾維亞公使吉斯爾,親自交到其首相帕希奇手中。對於手中的這份最後通牒,這位塞爾維亞首相也是內心一陣苦澀,因為找斐迪南大公前往薩拉熱窩訪問時,塞政府就得到了部分風聲。

當然與軍方以及情報部門相比,塞政府就理智多了。他們知道這種對鄰國政要的刺殺,會讓原本就緊張的奧塞關係火上澆油。所以塞政府命令關閉兩國邊境,以防國內那些熱血青年真的不知好歹,去搞刺殺政要這種齷齪的事情。

不過很可惜,貝爾格萊德的命令也需要下層官員來執行,所以才讓普林西普等人輕鬆的越過了邊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