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特島的局勢,現在暫時被穩住了。當然兩方想要分出勝負,那就需要看背後支持者怎麼想了。

不過對於義大利來說,這算是吃了暗虧之後的找補,至少克里特島沒有完全落入英希之手。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當然克里特發生的事情,也不會影響到義大利的備戰。

而作為義大利在地中海的影響力象徵,海軍也在不斷的補充著自己的武備。

作為義大利技術最高的威尼斯海軍造船廠,一直都是義大利海軍各級戰列艦首選建造基地。義大利各級戰列艦都在威尼斯海軍造船廠被建造過,而且被建造的往往都是該級首艦。

而繁多的訂單,也讓威尼斯海軍造船廠技術越發的雄厚,其擁有戰列艦建造經驗的船工也是越來越多。

而在今天,對威尼斯海軍造船廠而言,也是一個大日子,因為目前威尼斯建造最大噸位的戰艦羅馬號下水的好日子。

說起來,建造這艘羅馬號,威尼斯海軍造船廠根本沒怎麼賺錢。因為海軍給出的時間比較急,讓威尼斯造船廠不得不加班加點進行建造工作。而這帶來的工人工資以及電費等各方面的增加,這也導致威尼斯海軍造船廠在對羅馬號的建造成本較高。

不過對於一家不以盈利為第一目標的造船廠來說,威尼斯海軍造船廠出色的完成了海軍的要求,羅馬號比原計劃還提前了十天下水。

對於羅馬號的下水,義大利海軍當然無比重視,除了正常的海軍將領們參與之外,就連國王卡洛也被海軍請動出席了這場下水儀式。

“這真是一艘巨大的戰艦啊。”

在船塢旁,卡洛在一干海軍將領的陪同下,看著即將準備下水的羅馬號。

而卡洛說的沒錯,羅馬號標準排水量高達三萬噸,再加上其是第一款採用380毫米主炮的戰列艦,讓其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戰艦。哪怕是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級以及德國的巴伐利亞級服役,它們依然不能撼動羅馬級的地位。

因為它們在效能上比羅馬級有明顯的差距。

首先是德國的巴伐利亞級,雖然該級採用與羅馬級同款的主炮,但是在速度上卻比羅馬級要低2.5節(受義大利的影響,德國的木頭腦袋終於捨得對動力進行提升,巴伐利亞級受此影響,設計航速從22節提升到了23節。當然這也與其採用更多燃油鍋爐有很大關係。)

雖然巴伐利亞採用全面防護,比羅馬級的重點防護效果更佳(都是最大350毫米裝甲),但是2.5節的航速差距,足以讓巴伐利亞級在實戰中處於下風(搶t)。

至於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根據義大利情報部門的瞭解。該級戰艦在航速上與羅馬級差不多(一個25節,一個25.5節),但是在裝甲以及火力上就顯示出了差距。

兩級戰艦都是採用重點防護,不過伊麗莎白級艦舯部以及炮塔最厚處都是330毫米,比羅馬級的350毫米形成了20毫米的差距,其防護性要略低於羅馬級。而火力的問題上的就更大了,因為伊麗莎白級裝備的是381毫米42倍口徑主炮。

眾所周知,主炮的口徑相同,彈重以及發射藥差別不大的情況下,倍數越高越佔據優勢。而由三國聯合研製的380毫米45倍口徑艦炮,肯定比381毫米42倍口徑艦炮要強大的多。

三國聯合研製的380毫米艦炮使用的穿甲彈為854千克,其採用的新式發射藥重量為254千克,初速為820米每秒,該火炮具有每分鐘約2.5發的射速。不管從穿甲能力還是射速上來說,三國聯合研製的380毫米45倍口徑艦炮,都比英國的381毫米42倍口徑主炮要強得多。

對於自家火炮效能不如人的情況,大英帝國其實非常清楚。英國海軍做了兩手準備,一方面研製口徑更大的16英寸(406毫米)主炮,另一方面則是改進發射藥以及炮彈。至於說研究更高倍數的主炮,地主家也沒餘糧,優先口徑吧。

在這裡需要多說一句,因為奧匈海軍的需求不大,維也納方面已經表示過了,對於下一代艦炮的研究,維也納方面已經不準備掏錢了。

對於奧地利人的做法,雖然德意兩國非常不願意(少了一個出錢的冤大頭),但是維也納方面態度堅決,也只能作罷。所以目前對410毫米艦炮的研究工作,有德意兩國在支撐著。

而目前德意兩國對410毫米主炮的研發工作,目前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困難重重。因為更大口徑的主炮,對於材料效能的要求更高,德意兩國研發技術人員每天都需要對比大量的材料。力圖找出最佳的選擇。

根據兩國火炮研究人員的估計,想要拿出樣炮至少需要等到明年,而成品則需要等樣炮實驗結果,如果順利那麼1915年研製完成。

而新式火炮研發的緩慢,讓義大利海軍對於造新的戰列艦是否採用410毫米主炮有著一絲猶豫。

沒錯,有著充足經費的義大利海軍坐不住了,他們已經迫不亟待想要開工新式的戰列艦。

對於海軍的想法,卡洛也是有所耳聞。不過知道歸知道,但是他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來阻止義大利海軍對新艦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