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裡雅斯特是奧匈帝國的第一大港口,奧匈大部分海上運輸都走該港口。所以別看該港口在後世不怎麼起眼,但是在這個時代卻是非常繁華的港口城市,常住人口超過了三十萬。

這裡也是奧匈造船業以及海上貿易公司的駐紮地,有如此規模也是應有之義。

而的裡雅斯特港除了民用之外,奧匈海軍也將其作為戰艦的主要停靠港。

說起來,奧匈將該港作為軍民兩用,也是因為奧匈擁有的優良港口較少,也只有的裡雅斯特港拿的出手。不大力建造該港,那該建造哪個港口呢?

而奧匈海軍這些年,雖然遠不如德意兩國這麼顯眼,但是依然有所壯大,例如其建造的四艘聯合力量級戰列艦,就已經服役了三艘。

說起這聯合力量級戰列艦,比起歷史上要強一些,因為其得到德意兩國的技術支援。

不過奧匈海軍的任務較小,而且其海域也不寬廣,所以在效能上提升也不太大。

該艦全長161米,寬28.1米,吃水8.3米。標準排水量:21400噸,滿載排水量:23700噸。

裝備14座鍋爐,2臺蒸汽輪機,主機輸出功率32000馬力,4軸,最高航速:21節;續航力:4,500海里/10節。

而在火力選擇上,該級戰艦裝備了12門三聯裝305毫米50倍口徑主炮,14門150毫米口徑副炮,16門76毫米炮,533毫米口徑魚雷發射管4座。

從火力來說,該艦裝備的火力與加富爾相當,雖然其裝備的是305毫米主炮,但是數量卻是12門。遠比義大利建造的但丁級要高。不過根據奧匈海軍的測試,其三聯裝結構對火炮的射擊散步較大,非常影響其發揮。

而除了火炮之外,聯合力量級的裝甲較弱,其水線裝甲最大為280毫米,炮塔裝甲200305毫米,甲板裝甲48毫米,指揮塔280356毫米。

雖然資料看起來不錯,但是聯合力量級的實際情況又是另一方面。該級艦在較短小的艦體上安裝4座三聯裝主炮塔,導致其重心升高。另外雖然有德意提供的技術,但是奧匈船舶設計師很明顯有自己的想法。其艦體水線下防禦結構依然採用老式的隔倉設計,所以其水下防雷效能不佳。

而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聯合力量級之外,奧匈海軍還有三艘拉德茨基級前無畏戰列艦。

該級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為14508噸,滿載排水量為15854噸。全長138.79米,寬24.58米,吃水8.1米。

主機功率為19437馬力,航速20.16節,續航力6000海里/10節。

裝備4門斯柯達305毫米l/45主炮(2座雙聯炮塔)、8門斯柯達240毫米l/45副炮(4座雙聯炮塔)、20門斯柯達100毫米l/50反魚雷艇速射炮(單裝)、6門斯柯達70毫米l/45速射炮、2門斯柯達70毫米l/18速射炮、1門斯柯達47毫米l/44機關炮、1門斯柯達47毫米l/33機關炮、3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

從效能上來看,這是一款較為不錯的前無畏戰艦。

除了這7艘戰艦之外,奧匈海軍還有7艘舊式前無畏戰列艦,其效能與義大利的都靈級相當,已經不適應現在的海戰模式了。

另外奧匈海軍還有6艘海防戰艦、3艘裝甲護衛艦、5艘防護巡洋艦、4艘新式巡洋艦、3艘老式雷擊艦以及數十艘魚雷艇。

從數量、噸位的程度上來說,奧匈海軍在地中海屬於配角,與英意沒辦法比,也比法國海軍要弱,屬於地中海各強國海軍實力墊底的存在。

所以對於奧匈海軍艦隊司令,豪斯中將來說。如何將奧匈海軍發揮出更大作用,這是一個問題。

因為依照三國同盟的約定,在戰時奧匈海軍將於義大利海軍組建聯合艦隊,以達到控制地中海的目的。

豪斯中將出生於帝國的托爾梅因,其十八歲就加入了奧匈海軍,其後擔任位於阜姆的奧匈海軍軍官學校的教官,並著有富有影響的專著《海洋學和海洋氣象學》。

他在1900年擔任裝甲巡洋艦“瑪麗亞·特蕾薩女皇兼女王”號的軍官,到1902年為止他駐留北京,1907年升任海軍中將,是年5月到10月作為奧匈帝國代表出席海牙第二次和平會議。

從去年起,這位豪斯中將就成為了奧匈艦隊的司令官,負責艦隊的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