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日兩國在膠州灣附近的海域大戰,近二十萬噸的鋼鐵碰撞,也是鐵甲艦出世以來最大的海戰,自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不過有實力派出軍艦圍觀遠東這場海戰的到沒幾家,只有英法俄美德奧幾家而已。

所以當意日兩國軍艦乒乒乓乓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遠處幾艘軍艦上,參戰的各國軍官伸長著脖子,目不轉睛的看著交戰雙方。

“義大利戰列艦真不錯,不愧是劃時代的傑作。”

說話的是德艦杜麗號上的博斯曼中校,作為一名德國海軍軍官,他看著遠處威武的三艘都靈級簡直要流口水。

德國海軍現在的當家花旦就是四艘勃蘭登堡級戰列艦,這種萬噸級戰列艦,根本不能與一萬六千噸,帶領海軍進入前無畏時代的都靈級能媲美的。

“戰列艦才是海上的王者。”

這是法國軍官阿洛德少校的話。

雖然法國海軍與義大利海軍在因為地中海競爭強烈,但是對於才結束綠水海軍計劃的法國而言,更加關注這場海戰,因為這會為法國海軍的發展提供更多經驗。

“義大利人的艦隊有問題,這配合太過於默契了,他們一定有我們不知道的通訊手段。”

英國人看問題角度十分刁鑽,他們並沒有對兩方的軍艦給太多評價,反而是關注到義大利軍艦的配合問題。

此時的大英帝國海軍傲視群雄自視甚高,看到義大利艦隊的配合比自己還好,立刻察覺到問題不對。

其他幾國軍官相信也會察覺得到,不過大英帝國第一時間就感到不對勁,這也充分說明大英帝國海軍的高素質。

當然不管他們怎麼評價這場海戰,但是觀戰的各國海軍軍官一致認可,這場海戰聯合艦隊處於下風。如果不能做出有效的改變,那麼其失敗就在眼前。

不過隨著聯合艦隊變陣,各國軍官反應又大不相同。不過總的來說,以英美法三國對聯合艦隊的變陣給予了肯定的評價。

用法國少校阿洛德的話來說,那就是“日本海軍靈活應變,知道敵人的弱點,有決心有毅力,很不錯。”

當然有讚譽就有詆譭,來自德奧俄三國評價就很不好,用俄國伊萬洛夫中校的話來說。

“日本人將他們的卑鄙無恥展現在所有人面前,居然想用軍艦去偷襲運輸船,這種不名譽的行為簡直就是其海軍的恥辱。在我們俄國,這會上軍事法庭接受審判的。”

觀戰各國態度的兩極分化,也是有政治打底的。

英美就不用說了,本生他們支援日本用其抵擋俄國在東方的擴張,所以自然不願意看到義大利摻和進來。而法國也因為義大利的摻和,站到了英美一邊。

而站到義大利這邊,奧匈是因為遠東這場戰爭對他們影響不大,出於對義大利這個日漸強大盟友的關係,所以才會選擇支援其行動。當然其未嘗沒有將義大利精力向遠東引的意圖,畢竟在巴爾幹,兩國雖說有合作,但是也有對抗的意味在其中,讓義大利將精力放在遠東,總比放在巴爾幹要強太多了。

而德國方面,除了同盟關係之外,未嘗沒有藉助義大利之手擴大自己在遠東的影響力。畢竟目前除了義大利這個異類,其他各國都在清國劃分勢力圈,而德國也想在此找個地方作為自己的勢力圈。

至於俄國站在義大利這邊,那就更好解釋了。英美的意圖俄國人那會一點不知情,有義大利出頭,自然就更要為其吶喊助威,畢竟黃俄羅斯對其也有著致命的誘惑。

好吧,作為真正參戰的一方,清國直接被無視了。沒辦法,誰讓這個老大帝國在這場戰爭中表現太差,不管是海陸哪方面都沒有一個能拿出來的成績。這就是清國洋務運動三十年的成果,就像是紙糊的一般,直接被日本給捅破了。要不是義大利親自上場幫忙,其直接可以宣佈投降議和了。

不過不管他們偏向哪方,最終結果的需要兩方的表現。

而在戰場上,兩方的軍艦依然在廝殺,不過只是分成了兩個不相連的戰場,說是不相連但關聯性依然無比大。

“開火!”

艦長佩茲少校看來勢洶洶的日軍軍艦,勇敢的攔在其前為後續救援編隊爭取時間。作為一艘能跑上24節的高速巡洋艦,鷹號利用自己航速優勢搶佔位置那是一頂一的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