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英俄兩國對塞爾維亞與希臘兩國的舉動,各自做出了反應,但其實反應對不算多激烈。但是要說在這次塞希兩國突然冒出來攪局,除了反應最為激烈的義大利之外,就屬保加利亞的反應激烈,或者說,比義大利更加激烈。

在索菲亞,一場同樣激烈的會議也在展開。

“這次塞希兩國的舉動,絕對是一個針對我國的陰謀,他們不願意看到我國獲得馬其頓地區,所以才會串通一氣用這種辦法給我國難堪。”

在國王費迪南一世召開了會議中,身為首相的斯塔姆博洛夫慷慨激昂的說著他對這次塞希兩國突然插手的看法。

而他的看法引來了其他的贊同,其中身為外交大臣的格列柯夫更是大聲讚譽道。“首相說的沒錯,塞希兩國這次的目的,絕對是為了不讓我國好過,他們不願因看到我國收復馬其頓。”

當然讓保加利亞出現如此一面倒的態度,也有保加利亞人自己的考慮。在這之前,保加利亞與塞希兩國雖然齷齪不斷,但是在對抗中也帶著合作,原因就是馬其頓地區的歸屬以及奧斯曼這兩個因素。

三國各自宣揚的大保加利亞、大塞爾維亞、大希臘的版圖都囊括了馬其頓地區,這就是三國齷蹉不斷的原因,因為這三國都是競爭關係,他們對馬其頓地區都有企圖。

不過由於佔據馬其頓的奧斯曼勢力太強,不是他們單個能夠撼動的,所以合作成為可能。

所以在這種關係下,三國之間情況異常的複雜,說不定今天兩國對付一國,明天又因為其他原因重新換個盟友和對手。

當然這種情況要不是義大利插手還需要持續很久,直到三國感覺憑藉自己勢力能夠撼動奧斯曼帝國之後,還會考慮對其動手。當然後來最為心急的希臘不信邪試過一次,不過被奧斯曼人打個滿頭包之後,讓其他兩國知道不能單獨行動,再後來才有了聯合起來的巴爾幹戰爭。

至於現在,由於卡洛的對義大利的改變,現在保加利亞從原本的不太領先的位置,一舉脫穎而出,其他兩國不跳腳才怪。

但是保加利亞並沒有將此放在心上,因為他們感覺這次真心很賺。能找到一個強力盟友,而且還對馬其頓沒有任何野心? 怎麼看都賺到了。

所以他們才會對突然跳入戰局的塞希兩國如此憤怒? 這擺明了是不願意看到保加利亞佔據馬其頓。

當然雖然保加利亞人非常氣憤,但是還保留著理智? 不然也不會在索菲亞商議關於兩國參戰的問題。

面對群情激湧的官員們? 身為保加利亞國王的費迪南開口道。“首相,你的意思呢?”

出身薩克森科堡哥達科哈利家族的費迪南? 雖然在保加利亞擔任了好幾年的國王,但是目前保加利亞實權基本掌握的首相手中。而他這句詢問的話? 也是想要聽聽首相的意見。當然他這句話? 同時也讓其他官員關注其首相,看看這位執掌保加利亞大權的首相有什麼好建議。

面對國王與其他官員的目光,身為首相的斯塔姆博洛夫怎麼可能沒有主意,只見他胸有成竹的說道。

“陛下、諸位同僚? 在這個時候? 我們首要任務依然是完成接下來阻斷色雷斯通道的作戰,當然這也需要詢問一下我們盟友的意思。當然,陛下與奧匈的關係,這是我們一個出路。”

沒錯,在這個局勢複雜化的環境下? 保加利亞再著急也沒用,首要目標必須明確? 另外剩下的事,更多靠義大利這位盟友了。當然這位首相也沒有忘記自家國王的作用? 這時候依靠這位出身名門的國王,或許有意外的收穫。

斯塔姆博洛夫的話? 讓在場的人暗自點頭? 不愧為能夠擔任保加利亞首相的人物? 在段時間就想到解決的辦法。

當然更多人是將目光投向了國王,希望這位能夠站出來為保加利亞利益挺身而出。

費迪南一世當然知道他們在期待什麼,而首相的建議對他而言非常有利,畢竟這短時自己第一次大幅參與到保加利亞政治大事中,對自己提高威望非常不錯的。

“既然首相都這麼說了,那我就帶著外交大臣,去維也納與柏林走一趟。”

費迪南一世的話,讓現場的人裂開對其充滿了一片讚譽,什麼陛下英明之類的恭維聲,不要錢一樣說出了口。

當然,費迪南自己知道,這其中能有多少人是隨口說說而已。

在保加利亞對塞希兩國的舉動,商議對策的時候,其實還有一個國家反應同樣激烈,那就是奧匈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