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馬其頓第二集團軍(第1/2頁)
章節報錯
地拉那是阿爾巴尼亞地區的核心城市,該城市卻非常年輕,在17世紀初期由一個土耳其將軍所建。他為了吸引移民,建立了清真寺、麵包點心店和浴池。隨著交通發展和商隊來往的增多,地拉那逐漸變成了阿爾巴尼亞核心城市。
而面對這樣一座城市,奧斯曼軍方當然不想就這樣拱手讓給義大利,雖然這座城市距離都拉斯只有二十多公里,但是依然派出兩個師的部隊在地拉那防守。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奧斯曼軍隊只派出這麼點軍隊,馬其頓第二集團軍不是有8萬多人麼?
這話一看就知道對軍事沒有什麼理解,要知道兩軍對壘,尤其是到了近代,補給線非常重要。而阿爾巴尼亞的位置與地形就決定了,奧斯曼軍隊在這裡絕對不能在平原地形與義大利交戰。道理很簡單,奧斯曼軍隊補給線比義大利要長。
而且奧斯曼軍隊的補給線,由於海權在義大利這邊,基本都是隻能走陸地,要將補給翻過一千至兩千米的迪納拉山脈運來,奧斯曼軍隊光是運輸補給的費用就比義大利貴上十倍。畢竟義大利可以將補給透過便捷的海路運輸,這哪是需要翻山越嶺,採用蓄力運輸的奧斯曼運輸線能夠比擬的。
另外兩者的運輸距離也不一樣,雖然奧斯曼在斯科普里、薩洛尼卡等地有了戰備倉庫,裡面儲存了大量的槍支彈藥,但是這些物質一開始都是預備與周圍小國爆發戰爭的物資,那能夠與義大利作戰相比。
現在奧斯曼帝國將大量軍事物資,從伊斯坦布林運送到馬其頓地區。又將補給從馬其頓運到各處需要的地方。這綿延近千公里的補給線,可是要讓不少人傷腦筋。所以對於奧斯曼帝國來說,選擇戰場非常重要。
而久經戰陣的陸軍大臣努裡帕夏元帥,對此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定下的作戰方案,是依託迪納拉山脈的有利地形,消耗義大利的軍隊,等到時機成熟後,奧斯曼在反守為攻。
不得不承認,這個計劃非常契合奧斯曼軍隊的實際情況。不過這同樣也將導致,阿爾巴尼亞沿海地區將要做出戰略性的放棄。
而考慮到就這樣直接放棄,對奧斯曼帝國不利,所以有限度的抵抗後再放手,就成為唯一的選擇。
這也是阿塔土克少將的第21師,為什麼在看到義大利軍隊攻勢猛烈後,選擇撤退的原因。當然,這次撤退也不是什麼代價都不付。21師撤退時,除了手中的槍支以及少數幾門輕型火炮之外,其他裝備都丟在了都拉斯。
另外突圍時21師是八千多人,到現在只剩下六千多人? 雖然後續還能返回一部分? 但是最多能有兩三百人就不錯了。
要知道第21師進駐都拉斯的時候,可是有1.3萬人? 再加上從當地徵兆的新兵? 最高的時候達到1.8萬人,這損失可真大。
當然進攻的義大利軍隊傷亡也不小? 據他估計應該在三千以上。別以為這算少了,要知道義大利軍隊還有軍艦幫助? 在火力上碾壓他們。
這也是奧斯曼軍隊為什麼? 只在都拉斯只放一個師兵力的原因。
另外要多說一句,目前馬其頓第二集團軍兵力已經不止8萬多人,在得到中色雷斯的增援過來的24、33師後,該集團軍總兵力一舉超過十萬。
不過一說起第21師? 現在該師剩餘官兵在阿塔土克少將的帶領下? 剛剛趕到了地處布林澤山地的要點城鎮沃拉。
而駐守該城鎮的是16師的第一旅,在接應到他們之後。立刻安排營房和食物供他們這些與義大利交戰過的友軍食用和休息。
至於阿塔土克少將,這就不用擔心了,因為他有更好的地方。
在將手中最後一口麵包吞下肚後,阿塔土克開口道對身邊陪同自己的16師一旅旅長道謝著。“阿布力孜上校? 我代表第21師對閣下幫助表示感謝。”
在一路突圍中,21師官兵中途根本沒有休息? 直接從都拉斯一路狂奔到這裡,自然是又累又餓? 所以在這時候能夠得到食物和休息時間,對21師來說非常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