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義大利提出的修約,德國還是非常重視的。尤其是在卡洛第二次提出之後,德國政府已經做好了談判準備。

在威廉登基的第三天,兩方就在正式進入談判的狀態。

談判地點現在首相府的一間會議室,名義上主導談判的是兩國君主。但是實際談判則是交給了其他人。

而德國方面派出的是以首相俾斯麥為首的談判代表團,而義大利這邊則是外交大臣傑米尼·巴科納為首的團隊。

在大家都就坐之後,身為東道主的俾斯麥率先開口。“三國同盟條約的確快到期了,之前有些忙碌,差點就將這件事給忘記了,不過既然貴國提起來了,那我們今天就商談一下續約的事情吧。”

俾斯麥首相一開口就定下了基調,而面對這位德國首相的話,身為外交大臣的巴科納並沒有對此過於糾結,哪怕是德方佔據氣勢的上風。

“俾斯麥首相說的沒錯,這次我們商談的是今後兩國的同盟關係。”

說到這裡,巴科納直接進入正題。

“在之前的五年時間,已經證明了貴我,再加上奧匈,三國的同盟關係,對穩定歐洲局勢做出的巨大貢獻。而有鑑於如此,我國認為,可以對一些沒有顯露作用的條約進行修改,另外符合我們兩國的利益的條約,外圈可以適當加深一下。”

在說完這段話後,巴科納從助手手中接過一份檔案,遞給了桌子對面的俾斯麥首相。

“這是我國對條約中幾條進行適當的修改草案,如果貴方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正好我們可以當面談談。”

接過意方遞來的草案後,俾斯麥開始認真看了起來。這份草案,義大利人還很細心的採用上下對照模式,讓修改之處與之前的條款做對比。

而正是憑藉著上下對照模式,俾斯麥很快就發現了其中不同之處。當然一些改動可能只是有些小的改動,不過在這其中,俾斯麥發現一處非常大的改動。

那是條約的第4條,其原版是;非簽署本條約的一個大國威脅到締約國之一的國家安全時,而該締約國被迫與其進行戰爭時,其他締約國有義務對盟國保持中立,井保留在適當時參戰的權利。

現在義大利將其改動成,非簽署本條約的一個大國威脅到締約國之一的國家安全時,而該締約國與其進行戰爭時,其他締約國有義務對盟國保持幫助,可以並不僅限於外交輿論等方面,井保留在適當時參戰的權利。

全篇少了被迫和中立,增加了外交輿論等幫助,不過其意思也是立刻就變得完全不同了。

這也將意味著,不管是三方是誰發動戰爭,其他兩國都需要在外交和輿論上給與對方幫助。

而作為政壇老狐狸的俾斯麥,立刻從修改的條約中嗅到一絲別樣的味道。“你們這應該是是想對外進行一場戰爭吧?”

人精一樣的鐵血首相,立刻指出義大利人的用心。

“不,你錯怪我方了,對於該條的修改,我們都是相等,並不是閣下所想的那樣。”

面對俾斯麥的指出義大利的用心,身為外交大臣的巴科納立刻否認著。大家都是玩外交的,只要沒有證據誰會承認。哪怕就是有證據,還可以從各方面進行否認,例如證據是偽造的等等藉口,玩外交就不能要臉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