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觀音奴:酸了(第1/5頁)
章節報錯
京城內,乾清宮的琉璃瓦在夕陽下閃耀著金色的光輝。
今天朱元璋回來的很早,他手中緊握著朱雄英從開封發來的電報,電文中詳細闡述了朱雄英對治理黃河的整體思路。
朱雄英是連夜撰寫了一份詳細的治理黃河方案,不僅包括了當前加固堤防的具體措施,還規劃了未來引入水泥、實施“束水衝沙法”等長遠計劃。
只有從根本上解決黃河問題,才能確保開封乃至整個中原地區的長治久安。
“上游植樹,中游束水,下游改道。”
這些文字,在朱元璋的心中激起了層層波瀾元朝亡於修黃河啊!
脫脫當然是個救時宰相,可惜,這黃河要是不修,像是之前元朝的那些昏君們一樣,紅巾軍大起義,是不會來的這麼早的。
畢竟能出現“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前提,是有近百萬的民夫被聚集在一起,這些民夫早就對元朝的殘暴統治心存不滿,聚在一起不僅給了互相熟悉的機會,而且也給大規模起義創造了溫床。
所以,修黃河這件事情,絕不是那麼容易的。
黃河誰不想修?從宋朝到金朝到元朝,直到如今的大明,沒有哪個皇帝真的不想修黃河。
但問題在於,修黃河一旦沒修明白,很容易就會釀成大規模的民變,而修明白了,堤壩也不見得能夠保持多久,說不定過去幾年,就又決堤了修黃河不是一次性買賣,而是需要永無止境地進行維護的,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持續投入。
所以面對這個選擇題,絕大多數皇帝都選擇了擺爛,而沒選擇擺爛的幾個,說實話也沒修明白就是了。
當然了,也有更畜生的,那就是杜充和後來的女真人。
建炎二年冬,東京留守杜充在滑縣上流的李固渡以西掘開黃河大堤,黃河決口,河水東流,經滑縣南,濮陽、東明之間,再東經、鄄城、鉅野、嘉祥、金鄉一帶匯入泗水,經泗水南流,奪淮河注入黃海。
所謂“決黃河入淮,以阻金兵”的效果沒見到,金人鐵蹄照舊南下,但釀下數百年禍根的效果倒是見到了,此後數十年間,因為黃河始終處於金朝和南宋的交戰區中間,所以也沒人管,或決或塞,遷徙不定,遷徙的範圍,主要在今豫北、魯西南和豫東地區嗎,而此次決河改道,使黃河由合御河入海一變而為合泗入淮,長時期由淮河入海。
就這麼著,黃河在基本上沒人管的情況下,蔓延到了淮河流域並“定居”了下來。
可想要綜合治理黃河,談何容易呢?
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使用不知道噸水泥,才能重新修建用以束水衝沙的黃河中游堤壩系統,這個就不說了。
外科手術式地把黃河和淮河分開,改變黃河下游“奪淮入海”情況的浩大工程,也不說了。
就單單說一件事,黃河上游的水土流失。
黃土高原是黃河泥沙的大本營,陝西和山西兩地在黃河兩岸約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黃河粗沙的主要出產地。
而之所以會有黃土高原,歸根結底也是上中游的植被不斷遭到破壞,在戰國以前,山陝峽谷和涇渭北洛河上游處於遊牧射獵時代,原始植被基本良好,黃河下游的決徙也就比較少;而到了漢武帝時,徙民戍邊,山陝峽谷和涇渭北洛河上游地區的人口迅速猛增,史書中所謂“六郡良家子”中的六郡便是天水郡、隴西郡、安定郡、北地郡、上郡和西河郡的總稱。其中,天水、隴西、安定和北地四郡屬於涼州,上郡和西河郡屬於幷州,基本上全是黃河流經地區,而之所以要選這些良家子來當兵,就是因為這些地方被拓荒了,剽悍善戰的人口較多,而這也意味著本就脆弱的自然地理環境被進一步破壞;而到了隋唐時期,整個帝國的重心都押在關中,陝北高原僅存的一些樹林也被砍伐開拓成了耕地,水土流失日益嚴重,溝壑不斷蔓延,由此以前根本沒多少裸露黃土的地方,才形成了黃土高原而長期水土流失的結果,就是黃土高原支離破碎,千溝萬壑,耕地越來越少,土地肥力減退,農民越來越窮,農民越窮,又越開荒,形成“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迴圈。
現在跟隋唐時期相比,其實水土流失反而是有改善的,之所以有改善,是因為宋朝做出了突出貢獻,之所以宋朝做出了突出貢獻,是因為宋朝把河套和山西北部都丟了.遊牧民族不耕地只放牧,放牧就需要草,黃河“幾”字型北部的水土,因此得以恢復的不錯。
而到了蒙古人統治時期更是如此,因此現在大明在黃河中上游不僅北方沒什麼部落在遊牧,而且陝北高原的北方以及更北方的河套地區,漢人居民也寥寥無幾。
所以,關鍵的問題其實還是在於關中和陝北地區的燃料問題,只要讓關中和陝北的百姓不再砍伐樹木當柴火,那麼再搞一搞植樹造林,中上游的水土是不難恢復的。
這裡面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怎麼才能讓關中和陝北的百姓不再砍伐樹木當柴火?
畢竟百姓也要生活的嘛,沒有柴火怎麼做飯,怎麼取暖?這是維持生存的最基本條件。
而朱雄英也提到了解決辦法,那就是煤炭。
陝西和山西,都有大量的煤炭資源尚未大規模開採。
煤炭確實不會造成水土流失,但會造成空氣汙染反正兩害相權取其輕吧,現在還汙染得起,但重修黃河確實是未來幾十年內必須要做的事情,是長期國策。
畢竟如果對於黃河還是擺爛的態度的話,那麼中原和江淮地區的經濟,肯定是跟不上的,到時候南北割裂會更加嚴重。
道理很簡單.年年黃河氾濫,搞什麼農業或者工業有用?大水一來,什麼都白費了。
“希望用煤炭代替木頭的辦法有效吧。”
在那麼一瞬間,朱元璋彷彿已經預見到了黃河安瀾、百姓安居樂業的未來景象。
不過,朱元璋不是一個沉浸在未來美好幻想中的樂觀主義者,他輕輕將電報置於御案之上,目光在字裡行間細細品味,心中更多的是對大孫成長速度的欣慰。
這些東西,本可以不提的。
畢竟,提出問題,你就得同樣提出解決辦法。
而這裡面的東西,不僅僅是治理黃河的策略,更是朱雄英心繫蒼生、勇於擔當的體現。
這孩子,果然沒有辜負他的期望,正一步步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國之棟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