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火器化部隊的想法(第1/3頁)
章節報錯
朱雄英跟著傳令兵來到了梅殷的營帳,只見梅殷正坐在桌案前,手中拿著一卷書,默默地翻閱著。
看到朱雄英進來,梅殷放下了兵書,臉上露出了溫和的笑容。
“你來了,坐吧。”梅殷指了指旁邊的椅子,示意朱雄英坐下。
“指揮使。”
朱雄英應了聲,依言坐下,心中有些疑惑,不知道梅殷找他有何事。
“這裡沒旁人,叫姑父就行了。”
“雄英,今天上午的訓練,你表現得很好。”梅殷開口稱讚道,“我看出你很有分寸,而且按你的舉動,未來在士兵中也能夠樹立威望。”
威望什麼的,自然是因為傳說太多了,所以就有了,朱雄英只要稍加接近,士兵們自然是樂於擁簇的。
“多謝姑父誇獎。”朱雄英謙虛地回應道。
“不過,我找你來,並不是僅僅為了誇獎你。”梅殷話鋒一轉,正色說道,“以後的事情,我想跟你談談。”
朱雄英聞言一愣,隨即挺直了腰板,鄭重地說道:“您說。”
梅殷點了點頭,緩緩說道:“我知道你是皇長孫,身份尊貴,但一方面,讓伱們來是當士兵的,要能放下身段,與士兵們同吃同住同訓練,瞭解他們的生活和想法,‘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知兵者鮮少有霍去病一般,多的是能跟士卒同甘共苦的吳起,你明白我的意思嗎?只有這樣,你才能更好地帶領他們,成為他們真正信賴的人。”
這是出自《史記》的一段話,而隨著梅殷手裡書卷的放下,朱雄英也注意到了封皮,只是不知道對方是有感而發,還是特意翻到這個典故來點一下他。
“另一方面,也不是讓你們只當士兵,由兵到校再到將,總得有個過程,但這個過程不在於身份,而在於能力,有的時候軍中並不是需要一味藏鋒,反而需要露出鋒芒,方能讓人信服畢竟這是軍隊,不是官場,沒那麼多和光同塵,憑著一腔血勇封侯的,在大明難道還少嗎?這些人哪個沒點脾氣呢?”
朱雄英聽了梅殷的話,心中也有些感激,他知道這是梅殷在向自己示好,不然的話,這些事情雖然他也能猜個七七八八,但絕對沒有這麼篤定。
梅殷既然幾乎明示自己要表現的更突出一些,在幼軍中先確立權威,從基層做起開始完整地學習為將之道,那麼朱雄英也明白了接下來該怎麼做。
其實對於朱雄英來說,直接任命他職務,給他一個將領級別的初始條件,並不是什麼難事,但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梅殷都沒有選擇這麼做,而是讓他從基層士兵開始鍛鍊,這裡面的用意已經很明顯了,那就是不希望對於朱雄英在軍事方面的培養太過於好高騖遠.畢竟朱雄英雖然明白很多東西,但很多時候明白是一回事,能不能“真的明白”又是另一回事,沒有親身經歷過,是不可能理解現在明軍的真實情況和組織架構、軍隊編制、武器戰術這些東西的,如果光是從高層看,那肯定是浮雲遮眼的狀態,看的朦朦朧朧,但最真切的東西是看不到的。
“謝謝姑父,我明白了。”
梅殷微微點頭,表示讚許:“很好,我相信你能做到。”
他隨即話鋒一轉:“關於火器的事情,你怎麼看?”
朱雄英微微一愣,沒想到梅殷會突然問到這個問題,他略一沉思,然後回答道:“火器,乃當世之利器,其射程之遠,威力之大,遠非傳統兵器可比,若能善用,定能在戰場上發揮巨大作用,只是如今我看大明裝備的火器雖然多,新式的火銃和火炮也在生產,但成規模的編練和組織卻很落後。”
朱雄英觀察到的現象是明軍裡確實存在的,現在明軍的火炮,主要分為兩個用途,第一個用途是守城,也就是當固定炮臺用,多半是以前元末戰亂時期遺留下來的各種型號的老式火炮,打算清庫存賣給東察合臺汗國的就是這種.大明本土沒有戰爭,這些固定炮臺沒有任何用處,即便是給京城、沿海及北疆衛所這些有需要的地方裝備固定炮臺,那也是放紅衣大炮更好一些,而且隨著大明鋼產量的增加,鋼質的火炮以後一定會成為主流,這些老舊火炮以後當炮臺都嫌沉。
至於第二個用途,則是野戰,不過在明軍目前的編制中,沒有單獨的火炮部隊,火炮都是配屬到各個指揮使司,然後由指揮使司分配到下面的步兵衛所乃至千戶裡,騎兵則很少有攜帶火炮的作戰場景。
而這種編制遠遠落後於武器的情況,當然是朱雄英不能容忍的,用冷兵器戰爭的思維,怎麼能搞好熱兵器呢?
實際上隨著火器的發展,哪怕歷史線不改變,到了永樂朝的時候,成建制的火器部隊,也就是“神機營”也會登上歷史的舞臺,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誰都改變不了,因為經過實戰檢驗就能發現,合成化的火器獨立編組部隊是最好用的。
而現在明軍有了這麼多領先時間線上百年的火器,卻無法最大化的發揮其作用,在編組上還處於懵懵懂懂的摸索階段,顯然朱雄英是不滿意的。而梅殷是一個善於觀察的人,朱雄英不知道他指揮作戰的能力如何,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在組織、編練、整訓等工作上,應該是有相當才能的,所以梅殷肯定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梅殷點了點頭,朱雄英的想法跟他不謀而合,在梅殷看來,火器既然如此犀利,如果還是用老一套的軍隊編組,實在是浪費這等利器了。
不過,他目前也只有這個想法,至於火器部隊究竟該怎麼編組,其中要不要保留冷兵器部隊,要保留到什麼比例,火銃和火炮如何搭配,這些問題他也沒有頭緒。
沒辦法,對於所有明軍將領來說都一樣,大姑娘上花轎,頭一遭。
但不管怎樣,梅殷都認為,眼下府軍前衛裡的幼軍,是一個很好的火器部隊試驗場,因為這些少年都是白紙一張,沒有明軍其他部隊裡那些沉積下來的風氣,很好訓練,而且整個部隊也同樣可以白紙作畫,一點點地實驗和磨合火器部隊的戰術。
但怎麼實驗,梅殷拍腦袋想不出來,他覺得朱雄英既然有自己獨到的看法,決定還是問一問,這樣或許還會有驚喜也說不定。
“那你認為,我們該如何使用火器呢?”梅殷進一步追問。
“我以為,火器雖強,但亦有其侷限性。”朱雄英有條不紊地分析道,“比如現在的火器,哪怕是新式火器,還有裝填速度慢、易受天氣影響等缺點。因此在短時間內,肯定不能完全依賴火器,而應將其與傳統兵器相結合,取長補短,譬如長矛手、刀盾手,這些能夠護衛火器部隊側翼的部署還是應該存在。”
火器,雖然說起來好像挺簡單,現代世界就經常聽說民間哪位高手自己在家就能搓,甚至還有日服男槍這種手工達人,但實際上搓一個出來自己用,跟作為定型的武器大規模裝備部隊,這是兩碼事,制式火器既要考慮技術標準也要考慮原材料和加工等資源及工業基礎,而現在哪怕是一顆小小的黃銅子彈,乃至一個標準的無縫鋼管,大明都是生產不出來的。
因此,火器的提升,也要等大明工業水平和工匠能力的進步,不然的話朱雄英就是把自己的格洛克給兵仗局,他們也仿造不出來聚合材料、彈簧、鋼管這些,大明能生產哪個?
所以,在鋼鐵行業等相關行業的基礎工業裝置沒有輸入並且形成工業能力之前,明軍的火器最多也就提升到這個地步了,而初級階段的火器自然也有初級階段的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