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雲南邊患(第1/3頁)
章節報錯
按慣例,在府軍前衛那邊吃完飯,下午就該回來上課了。
而朱雄英與李景隆問對一番後,心中對幼軍的未來規劃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要想讓這支過於年輕的軍隊在未來的戰場上發揮出應有的實力,除了加強火器的訓練和掌握外,還需不斷磨練他們的技戰術水平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實戰經驗。
不過實戰經驗這種事情,對於幼軍可遇不可求就是了。
午後的陽光透過雲層,皇宮朦朦朧朧地泛出了金黃,回到宮中後,馬三保已經等候多時。
“殿下,陛下在乾清宮等您。”馬三保行禮後說道。
“你何時出發?差事可曾交接好了?”路上,朱雄英關切問道。
馬三保點點頭,只說道:“都辦好了,過些時日等水師的艦隊從濟州島第二次回來,整備完以後就要出發了好在往南去不比往北去,接下來幾個月北邊海上要刮颶風,南邊卻風平浪靜許多,日頭也暖和。”
他的話今天格外地多,多了後面整整一句,按照他平時謹言慎行的性格,是不會說這麼多話的。
而這種類似朋友聊天的話語,顯然也是朱雄英幫助他進入下南洋隊伍以後,馬三保對於朱雄英的感激與認可混雜的情緒所帶來的.在馬三保的內心深處的這種激動,他實在是不知道對宮裡的誰說,只能在與朱雄英對話的隻言片語中流露出來。
“水師也沒什麼經驗,在那邊好好學吧,爭取做出些功績來。”朱雄英說了些囫圇的鼓勵,“不過這次要出使安南國和占城國,這兩個國家剛打完仗,可能有些不太平,要儘量小心一些,那句話怎麼說來著?小心駛得萬年船嘛。”
相比於日本國和高麗國,對於安南國和占城國,大明國內的官員幾乎沒什麼瞭解,畢竟前者還至少聽說過,而後者很多人壓根聽都沒聽過。
嗯,之所以說是官員,是因為要是普通百姓,可能連隔壁的府縣都認不全,更別說把地域放到“國”這個級別了。在大明這個年代,外交是跟普通田間地頭的老百姓沒什麼關係的事情。
不過馬三保雖然是宦官,但他出身的家族卻並不普通,祖輩都是到過麥加朝聖的,家境富裕而且見多識廣,對於外面的廣闊天地有著更多的認知,再加上雲南部分地區是跟安南國接壤的,所以安南國和占城國,馬三保是清楚的,不僅如此,對於旁邊的真臘等國家,馬三保也知道。
而與絕大多數對外交毫無認知的官員不同,馬三保很清楚地感知到了時代的脈搏,或者說從朱雄英身上,看到了大明未來發展方向與現在的不同。
而這次下南洋,就混雜了傳統的“懷柔遠人威服萬國”的目的,以及更市儈利益一些的皇室貿易,實際上這兩者從本質上不衝突,但很多人都覺得衝突,無非就是面子抹不開,覺得堂堂上國去人家那賺錢很沒面子,可面子能換來錢嗎?恰恰相反,錢能換來面子,當與大明的貿易成為別人不可或缺的東西時,這兩者就合二為一了,畢竟想要讓別人心甘情願地俯首稱臣,最重要的還是利益與威懾。
這一點,顯然就是以後大明行事風格的轉變方向,而馬三保是很認可的。
只是,朱雄英特意提到的這件事情,卻讓馬三保心中有些隱隱的不安
“或許沒有什麼事情吧,水師艦隊這麼多人,安南國和占城國沒有這包天的狗膽。”馬三保在心裡如是對自己說道。
很快,馬三保就把朱雄英送到了乾清宮。
朱元璋的寢宮內,這時候馬皇后也坐在一旁,手中正織著什麼東西,見到朱雄英進來,她放下手中的針線,慈愛地招呼他過來。
朱元璋攏著手坐在她身旁,見朱雄英過來,認真審視了兩眼,眼中閃過一抹讚賞的神情。
“大孫,今日幼軍演習,你表現不俗。”朱元璋對於朱雄英今天的表現相當滿意。
朱雄英躬身行禮,恭敬地回答道:“多謝皇爺爺誇獎,孫兒只是盡了自己小旗官應盡的責任。”
朱元璋點了點頭,繼續說道:“幼軍乃培養我大明軍隊未來之棟樑的,你的表現更是很多人都在盯著看的,今日演習,你展現出的指揮才能,咱和你奶奶都深感欣慰。”
馬皇后也在一旁插話道:“是啊,英兒,你今日的表現確實讓很多人都刮目相看人家都知道皇孫們在幼軍裡練,卻不曉得練出個什麼樣子,今天正經露了一回臉,五軍都督府的將領們回去一說,自然就都曉得了。”
馬皇后說的倒是沒錯,雖然今天朱元璋在高臺上觀戰的時候沒有明說什麼,但他關注的方向和流露出的神情,可都是被將領們看在眼裡的,有很多時候,這種細節上的表現,反而比言語更有力度。
而且,之所以幼軍演習要搞這麼大動靜,讓這麼多五軍都督府的公侯來旁觀,顯然也是為了把這件事情傳播出去。
而朱雄英的表現,配得上朱元璋費心給他搭的這麼大的臺子。
朱雄英心中也是知道他們對自己的期望很高,對於二老的關愛有些感動,他深吸了一口氣,穩定了自己的情緒,然後說道:“皇爺爺,孫兒有一事相求。”
朱元璋和馬皇后對視一眼,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朱雄英開口道:“孫兒認為,幼軍要想繼續精進,除了加強火器的訓練和掌握以外,最重要的還需引進一批精銳的火銃手來擔任教官。孫兒聽聞西平侯沐英麾下的火銃手訓練有素、實戰經驗豐富,曾經大破北元梁王的象兵,若是能請他們前來指導幼軍,必將對幼軍的火器訓練大有裨益。”
朱元璋聞言,眼中閃過一絲驕傲之色,沐英,也是他和馬皇后的孩子,雖然是義子,但是卻是親手撫養的,對於沐英的感情,跟對於其他皇子並沒有什麼區別,甚至更有過之。
沐英也是濠州定遠人,父親早逝隨母度日,家境極為貧寒,江淮地區爆發紅巾軍起義後跟元軍交戰不斷,百姓因此流離失所,沐英跟隨母親躲避兵亂,可是不久母親就死在逃難的路上,八歲的沐英流浪到濠州城,被朱元璋發現並收留。
當時朱元璋與馬秀英剛成婚,膝下無子,就認沐英為義子,沐英改姓朱,在他們夫婦身邊生活,所以嚴格來講,沐英才是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兩人不僅教八歲的沐英識字讀書,還教他如何帶兵打仗。
而沐英確實也對得起朱元璋的培養,在眾多義子裡,他和曾經收為義子後又讓其歸宗的李文忠是最出挑的,都稱得上是一代名將,而與擅長大兵團作戰的李文忠不同,沐英尤其擅長山地戰和火器。
朱元璋微微頷首道:“你的想法很好,火器乃未來戰場之主流,大明確實應該大力發展火器。沐英麾下的火銃手也算是訓練有素,引進他們來指導幼軍確實是一個不錯的主意,而且,雲南和廣西都是土司叛亂的重災區,練好了鴛鴦陣教給他們帶回去,也正好適用小規模的山地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