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讀書的地方,跟其他皇孫不同,不是在大本堂,而是在文淵閣。

這個地方很有名,是因為“文淵閣大學士”這個職務,而要說起來具體在哪,怕是很多人都不清楚。

文淵閣,位於太子辦公的文華殿南側,也就是宮城東南方,緊挨著左順門和午門,東方則是兩個連綿的倉庫,一個是八寶庫,一個是古今圖書庫,再往東就是狀元唱名的東華門了。

總之,這就是個小小的閣樓,跟其他“殿”級建築的規制比起來,實在是不值一提,不過因為地處偏僻,倒是寧靜得很,也沒有皇宮中那種普遍壓抑的氛圍,反而有一方小小天地自得其樂的意味。

秋日的午後,陽光透過文淵閣的窗欞,解縉正埋首於一堆書籍之中,他的臉上映著窗外的光影,顯得格外專注。

說實在的,這裡對於解縉來說,簡直就是天堂,有看不完的書,還沒有縣城裡那些操心的事,最妙的是,還升官了。

懂不懂江西解元的含金量啊?這要是放到乒乓球界,就等於拿了全國冠軍,這可比拿世界冠軍難多了。

朱雄英緩緩步入,腳步輕盈,生怕打破了這寧靜的氛圍。

再加上兩人之前在陝西藍田縣的時候相處過,如今雖然雙方地位出現了顛倒,但好歹算是年紀相差不大的同齡人,所以雖然名義上是師生,但關係更類似於朋友一些,沒有太過拘謹和陌生。

“不過,解除海禁倒是還涉及到一件事情.逃出大明的人口。”

不過解縉倒是沉得住氣,沒有馬上飄起來。

因為解縉也沒來兩天,而且限於現在落後的交通條件,還有其他老師沒有到,所以在文淵閣內,正式的授課還沒開始,處於暫時的磨合階段。

接下來,就是正式開始上課了,門口跟隨朱雄英的宦官們是有監督他好好上課的職責的,所以朱雄英肯定是不能摸魚的,傳到朱元璋耳朵裡不好。

而關於自己踩的這個坑,解縉被髮配的這麼長時間,也不是沒有思考,現在他也想明白了,再加上朱雄英的態度很鮮明,一直都是支援開海的,所以說起來也不用顧忌太多:“海禁政策,歷來是朝堂爭論的焦點,我倒是覺得,海禁既是一道屏障,也是一道枷鎖.只不過這人戴著枷鎖久了,都會不自覺地彎了腰,若是沒了枷鎖,怕是吃飯都吃不自在,更何況是偌大一個大明呢?”

根據解縉的介紹,朱雄英已經明白了,在宋代的時候市舶司的職責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是出海許可,也就是《元豐市舶條》裡提到的根據商人所申報的貨物以及船上人員及要去的地點發給公憑(出海許可證);其二是海上檢查,也就是海上緝私船派出士兵登船抽查,防止夾帶兵器、錢財、女人、逃亡軍人等;其三也是最重要的職責就是抽取關稅了,市舶司起到了海關的作用,對回港船舶進出口的貨物實行抽分制度,即將貨物分成粗細兩色,按一定比例抽取若干份,這實際上是一種實物形式的市舶稅。

“殿下問的是一地的市舶司,還是全國的市舶司加起來?”

朱雄英站起身來,向解縉深深一禮:“感謝老師今日的指點迷津,學生受益匪淺。”

“第一個方面就是重建市舶司,而重建市舶司,則要先立下條例,否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這件事情很少有人注意到,但實際上,海禁配套的措施就是遷海,沿海島嶼星羅棋佈是非常不利於防守的,大明不可能每個島嶼都配備軍隊,而這些島嶼如果有百姓進行生產生活,那基本上就成了倭寇隨時可以獲取物資的補給點了,因此想要維持海禁就必須要遷海,遷海的主要內容就是把島嶼上的居民徙遷至內陸,以此對抗倭寇和退到海外島嶼的張士誠、方國珍等反明勢力的殘部。

嗯,元朝因為民間海上貿易發達,民間造船業也很發達,而且因為受到阿拉伯商人的影響,元朝流行海船也更偏向於西式船,跟方頭平底的中式船不一樣,有不少是尖底帆船,比漕運海船要大,大致上長十餘丈,深三丈,闊二丈五尺,載重量為二千石左右。

所以說,有錢沒錢都是暫時的,而這條看起來挺沒錢途的路,其實是前途通天的青雲路,一旦熬出頭來,那就跟其他人不一樣了。

朱雄英認真地傾聽著,點頭表示贊同,解縉是為數不多的支援全面解除海禁的人,而且解縉的才華也是不俗,這一點很難得。

對於解縉來說,這實在是不折不扣的拔擢,不僅在大明翰林院有著特殊的政治意義,而且對於他自己,不管是縱向還是橫向對比,都是一個大進步。

“如今鄭國公已經帶兵出發去濟州島了,朝廷正打算籌備下南洋事宜,等到這批艦隊從濟州島返回,就可以著手由皇室出資,前往安南國和占城國進行貿易了以史為鏡可知興替,史書裡關於海貿之事,可有什麼能講的?”

而之所以這麼搞,是因為海貿在古代是一種門檻比較高的商業活動.陸上沒有騾馬和推車,還能人力搬運貨物販賣,可海上不僅沒法帶著貨物游泳,就連小漁船也搞不了海貿,只有大船才行。

今天關於廢除海禁政策,算是討論出了一個全方位的構想,朱雄英對解縉的才華也很滿意,這是個不錯的人才,或許搞陰謀詭計不擅長,但對於這些大政方針和歷史知識,卻有著足夠的能力。

“願聞其詳。”

《元豐市舶條》在中國古代法律體系上的地位還是很高的,作為第一部關於海外貿易的單行法,其中詳細規定了市舶司的職守和相關管理政策,基本上是教科書級別的法律文字。

解縉緩緩而言,顯然是對此有準備的,或者說,自從因為殿試上的海禁對策被髮配以後,他就看了很多這方面的資料,這個年代雖然找資料不方便,但解縉還是在藍田縣就力所能及地搜尋了,而文淵閣和旁邊文庫裡的藏書,也給他深入研究海禁問題提供了很多參考資料。

而解縉經過了基層的磨礪,坐了這麼久的冷板凳,如今肯定不會有那麼多不切實際的想法了,朱雄英也想聽聽對於這個時代政策現狀和歷史沿革更為了解的聰明人,是如何看待這個作為大明基本國策而頗為令人無從下手的海禁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