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吃飯,下午跟我去龍江船廠。”

朱雄英回到了東宮自己的院落本打算小憩片刻,上午的操練和長途奔波,雖未讓他如其他少年那般疲憊不堪,卻也感到些許倦怠。

然而,他卻被剛從文華殿批完奏章回來的朱標叫住,只得隨著一同前去用餐。

“是,父親。”

東宮的飯廳內,由於是家庭用餐,所以沒有小孩和婦人不能上桌之類的規矩,呂氏和朱允炆、朱允熥已經落座,朱標的主位是空缺的,然後呂氏坐在左下手位置,她對面的也就是朱標右下手位置是留給朱雄英的,朱允炆坐在呂氏的下一位,朱允熥跟朱允炆相對而坐。

這個座位順序,自然是按照尊卑長幼來排的。

桌上擺滿了菜,東宮小廚房的廚師做的其實算不上珍饈美味,畢竟菜做的太好對於廚師來講是一個負擔,把貴人口味養刁了純屬折磨自己,但整體看起來還是不錯的,而且肉菜不少,營養很跟得上。

朱雄英瞟了一眼,肉菜就有燌羊肉、清蒸雞、椒醋鵝、燒豬肉,然後每人一碗米飯,桌上還有香油薄餅、豆沙餡砂糖小饅頭兩種額外的主食,青菜就比較有說法了,有很多的野菜。

是的,野菜.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東西,自然是因為朱元璋要讓後代子孫都知道百姓的辛苦,所以把他吃過的野菜列了個清單,規定宮裡做飯也必須有,其中就包括苦菜根、苦菜葉、蒲公英、龍鬚菜、蒜薹、匏瓠、苦瓜、齏芹、野薤等等。

這些野菜雖然大部分不太好吃,但是都挺敗火倒是真的,而且搭配較為油膩的肉食一起食用,也能起到解膩的效果。

不過既然經過宮裡的廚師製作,那麼當然就沒那麼苦了,反正朱雄英覺得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程度,跟蔬菜沙拉吃起來差不多,不過朱允炆看起來倒是很挑食,筷子從來不往野菜上面碰。

朱雄英轉了一下手腕,用筷子的尾端指了指.用筷子直接指,哪怕不指人也不禮貌。

朱允熥皺著眉頭吃了兩口,不過倒是獲得了意外的爽感,就是那種苦到一瞬間後的略微甘甜。

不過如果說餐桌上最受人歡迎的食物,那肯定不是味道有點類似糖醋里脊與椒烤羊排混合的椒醋鵝,而是紅燒鰣魚。

雖然有著“食不語”的規矩。

但是,但是,這條肥碩的鰣魚是朱標親手釣上來的,而且考慮到餐桌上的氣氛有點冷,作為一家之主,朱標也想說點什麼。

所以朱標打破了規矩,放下筷子開口說道:“你們可知這鰣魚是怎麼來的?”

“可是父親釣來的?”朱雄英很會捧場。

“不錯!”朱標難得話癆,“鰣魚乃是東南特產,而鰣魚之中,以應天、鎮江二府這一段江面的鰣魚最為肥嫩,乃是洄游魚,夏天到秋初會在長江和支流的河流裡產卵,然後才會返回大海,這條鰣魚就是它們遊向大海的時候釣的,等到都遊走了就沒得吃了,再吃就得等明年了。”

而這時候,朱允炆也插嘴道:“東晉郭璞注《爾雅註疏》中有,鰣魚,即鯦,當魱,海魚也,似鯿而大鱗,肥美多鯁。”

鰣魚體腹豐肥,儘管魚身多刺,但肉質鮮美,從衣冠南渡開始,便與名梗“蓴鱸之思”裡的鱸魚,並稱為江南美味,屬於是在史書上比較有名的,朱允炆小小地秀了一把文學知識,朱標也誇讚了兩句。

實際上,櫻桃、梅子、野杏、鰣魚、野雞,都是大明祭祀宗廟的貢物,既然是給祖先上貢的,那肯定都是有可取之處的。

既然朱標都說話了,呂氏也試圖打破沉默,對餐桌對面的兩兄弟說:“上午的訓練都很辛苦吧?多吃點肉。”

朱雄英和朱允熥客氣了一下,隨著朱雄英迴歸,朱允熥的日子其實好過了不少,一方面是有大哥頂著,呂氏沒心情關注他了,另一方面則是平常生活起居也多了一些照顧。

而朱標則是關心了一下他們在幼軍裡的訓練,隨後說道:“若是身體痠痛,就去尋戴院使開些膏藥外敷,或是扎兩針。”

“日日這般訓練,便是鐵打的人也熬不住,這些孩子還都長身體呢.”

聽著呂氏的唸叨,朱標皺了皺眉,倒是沒把“婦人之見”說出來,只說道:“下午訓練下午讀書,半天沒什麼熬不住的,以前元末的時候,他們這個年紀抄個木棍都得上戰場了,有哪個農家子說自己熬不住?”

呂氏不說話了,朱允熥感受到這種尷尬的氣氛,心中五味雜陳,自從母親去世後,父親與繼母呂氏之間的關係倒是還不錯,但他和呂氏之間就一直微妙而複雜,如今大哥回來了,作為家中的長子,更不得不在這複雜的關係中小心翼翼地處理。

接下來的餐桌上,除了偶爾的筷子碰撞聲和咀嚼聲,再無其他聲響,每個人彷彿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中。

“允炆、允熥,你們也都來長長見識。”

吃完飯,朱雄英和朱允炆、朱允熥跟隨朱標乘坐馬車前往京城西南方的龍江船廠。

倒不是蒸汽機船隻技術有什麼大的突破,而是今天將和造船廠的工匠以及水師將領一同見證一個歷史性的時刻——那艘依照“勝利”號圖紙建造的首批木質風帆戰列艦即將下水。

穩定可靠的風帆戰列艦,依舊是最適合這個時代的海上霸主,而蒸汽機船隻還需要相當一段長時間的發展,而之所以這艘船下水的時間這麼慢,除了本身船隻噸位大結構複雜以外,技術方向跟中式船隻有巨大差異,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關於如何應用這些違背傳統習慣的技術,龍江造船廠的工匠們可是費了很多心思。

龍江造船廠位於京城的西南方,是秦淮河匯入長江的地方,而且由於莫愁湖市場每天都有大量物資往來的原因,所以船隻可謂是絡繹不絕,而這些民間船隻,大部分都掛有水執行會的旗幟,看起來頗為壯觀。

不過,所有船隻來到龍江造船廠周圍,都會自覺地繞行,因為這裡是軍事禁區,外面是有水師的艦船巡邏把守的。

陽光灑在寬闊的龍江之上,波光粼粼的水面映照著造船廠巨大的身影,而龍江造船廠這個大明的船舶製造主要基地,此刻正籠罩在一片忙碌而緊張的氣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