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29章 天下焉有四十年監國乎?(第1/2頁)
章節報錯
一年後。大明皇宮,御書房。朱無視坐在寶座之上不停地批示奏摺,這件事他在護龍山莊做了二十年,如今不過是換了個地方而已,很熟練。
不過他還是對各府、各部的奏摺做出了統一要求:小事兩百字,大事必須五百字以內,否則罰俸祿。
不然看不完,根本看不完。而這監國的一年時間內,他也並沒有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只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大規模培育土豆、番薯、玉米等外夷交易過來的高產作物。
這些東西其實明成祖下西洋的時候,就已經被帶到大明,但因為帶的不多,只能慢慢培育,選種。
之後成祖駕崩,人亡政息,便不了了之。但朱無視遍觀古今典籍,早已經對這些作物的去處、習性瞭解於心。
當年,鄭和率領三萬餘人、四十餘隻大船組成的船隊,先後七次遠航西洋,拜訪了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航程百萬裡之遙。
之後還留下一部重要的官方卷宗,叫《鄭和出使水程》。這部卷宗包括了關於鄭和下西洋的大量原始資料,如:鄭和寶船的技術資料、還有船隊所用的海圖,各國的習俗習性。
明憲宗成化年間,當時皇上命兵部尚書項忠查鄭和的舊檔桉,結果查了三天,愣是沒查到。
項忠就問:檔桉呢?時任車駕郎中的劉大夏回答:三保下西洋,費錢幾十萬,軍民死者萬計,就算取得珍寶有什麼益處?
舊檔桉雖在,也當銷燬,怎麼還來追問?總之就是兩個字:沒了。最後這事當然不了了之。
但朱無視清楚地知道,如今南海一帶海運走私最大的幾家中就有劉家。
他們這些家裡雖然名聲不顯,但財富驚人,而且幾乎掌控沿海一帶大大小小所有的事情。
甚至連當地的父母官都要仰他們鼻息。在他們眼裡,換一個父母官做就是一句話的事情。
若不是中途冒出個萬三千橫插一腳,他甚至不知道海運這回事。至於這些高產作物,那些家族知道嗎?
當然知道,他們甚至清楚明白這些作物若是推廣出去,能福澤萬民,養活萬萬人。
歲大飢,人相食,這種事更是再也不會發生。可以說是功德萬代。但他們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把這些作物種在自家的花園裡:偶爾帶著一些好友炫耀欣賞一番:此乃西洋奇草,畝產甚豐,口味奇特。
至於放出去,讓那些苦哈哈的下民百姓們種植,讓他們吃飽?不可能!
若是人人都吃得飽,穿得暖,還有住的地方,那他們哪裡能有現在的地位,權利?
他們家裡那麼多的田又給誰種?還怎麼壓迫那些苦哈哈的平民百姓窮盡一生的辛苦來為他們賣命?
只有讓那些人越窮,越苦,日子過得越難,他們這些高高在上的大戶人家才會過得越快活。
之前朱無視可以不管,但現在不同,他是監國親王,四海八方,天下萬民都是他的。
若是能推廣這些作物,十年內,大明人口至少能翻倍,到時候史筆如鐵,他難道不是明君?
第二件事:鏟奸除惡!這種事其實很簡單,箭射出頭鳥,有護龍山莊的情報關係,哪一家牛逼,就打一家。
按照那小黃貓的說法,大明不允許有比他還牛逼的存在!當然做這件事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殺雞儆猴,彰顯權威,排除異己。
他當監國,自然有很多人不服。陽奉陰違還好,有的乾脆直接作對,這種人還留著幹嗎?
這就是在阻擋大明前進的腳步,直接抓起來送去種地。只有百官聽命,和他行動一致,如此一來,才能讓他繼續順利執行自己的計劃。
另外一個最重要的還是搞錢!大明承平數百年,那些大戶人家一個個可以說富得滴油,僅僅一年時間,他也就抄了五個大戶,十個中戶,還有三個走私大家,就抄到價值數千萬兩白銀的田地、商鋪、珍寶。
大明的財政頓時一輕。有錢,才能辦事,不然誰會為你賣命?他如此作為,整個官場自然是怨聲載道,每天送到北疆的奏摺和信件都能當柴火燒,不過他們要麼找不到正德,要麼辛辛苦苦找到了,都被一句話打回。
“是皇叔監國還是你監國?你閒得很啊,要不要來跟我打仗?走,咱們一起去草原打草谷!”至於某些大戶乾脆揭竿而起,想要造反?
問題不大。這一年以來,正德也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前半年橫掃北疆,一個人帶著曹正淳和一千黑騎,不眠不休,一路不停,橫掃九邊,哪個部落不服就打誰。
第二件事:後半年,他帶著一千黑騎巡視全國邊防,將百萬大軍裁撤到五十萬,不服的就打。
當然,其中有不少本來就領的空餉。根據大學士王陽明計算下來,這裁撤一半大軍,大明的戰力不降反增。
真是離譜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