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推兩刻鐘以前,佛誓城以北偏西十多里處一座高嶺。

密林中,藏著一小隊宋軍斥候,默默盯守著東邊通往佛誓的大路。

此處離大路有五六里,雖然處於敵軍哨探偵查邊緣,但哨探在高嶺密林地帶不可能搜尋得太細,區區幾個人藏好後不可能被發現。

兩個多時辰前,他們看見敵方前鋒軍經過,一個時辰前,敵方中軍也過去了。

等到現在,卻遲遲不見地方後軍,眼見日頭離落山也就個把時辰了,不免心中焦急。

嶺巔一棵大樹上,一名斥候兵依舊瞪大著眼睛,用望遠鏡搜尋目標。

終於,一支由一千多接近兩千頭戰象組成的後軍,出現在大路及兩邊平野上,緩緩前進著。

很早以前,人類就將大象應用到了軍事領域,一個是利用其龐大的體型來運輸物資,一個是嚴格訓練後直接投入作戰。

戰象皮糙肉厚,具有天然護甲,很難被殺死,再有一物件牙不遜長矛,集中列陣後是真的不動如山,能夠有效抵禦敵軍衝鋒,堪稱中流砥柱。

雖然看起來笨重,實際上奔跑起來能夠達到二十多公里的時速,用於衝鋒陷陣,能輕易沖垮敵軍最嚴密的步兵方陣,然後肆意踐踏敵方士兵。

佔軍中的戰象,每一頭配有一名馭手,跨坐在大象脖子上,象背設有一座象輿,容納三名戰兵,遠戰用弓箭,近戰有長矛,戰鬥力想到強悍。

因此占城軍隊行軍時,往往會把絕大部分戰象集合成軍,用於殿後防衛,必要時也能作為機動力量,提供快速支援。

由於中軍抵達目的地後,要開始安營紮寨,在營寨完成前,依舊需要保持各個方向的警戒,所以後軍行進會可以放緩。

又得到通報,前軍一切順利,四周也未見敵情,於是走得也就更悠然了。

走到了這個時候,都還距離佛誓城有十里路。

斥候基本確認是敵方後軍全部後,才朝樹下壓著嗓子喊道,“班長,來了,來了!”

靠著樹幹閉目養神的班長一個激靈,睜開眼抬頭,“沒看錯?”

樹上斥候忙不迭保證,“沒錯,絕對不會錯,殿下都誇咱是鷹眼,怎麼可能看錯!”

“好,你給我盯著,我去發訊號。”

班長說完便往嶺後走,尋到一處沒什麼遮擋的地方,拿出一面鏡子,把陽光反射到一個預定好的方向,並有規律的晃動。

那個方向上,有他班裡另外兩名斥候,他們也用鏡子反射陽光晃了晃,表示收到,然後再往另一個方向傳遞。

經過幾次曲折的中轉後,訊號分別傳向十幾處山谷中。

其中一處山谷裡,赫然藏著‘傷重垂危’的燕王殿下,以及他的三百名近衛親軍。

從中午他們就到達了這裡,一直開始等。

枯等了兩個時辰,不少軍士都感覺煎熬了。

倒是趙孟啟還悠然自得,嘴裡叼著一根茅草,枕著一截樹枝躺在樹蔭裡,翹著的二郎腿還一晃一晃,像個村中閒漢。

離他不遠處有顆巨石,上面站了個軍士值守,算是臨時瞭望哨。

那軍士看見遠處山腰晃起亮點,不由振臂一呼,“有軍情!目標已達預定地點!”

本來還鹹魚一般的趙孟啟,呼聲剛起就一個鯉魚打挺騰躍而起,把守在一旁有些打瞌睡的耿直嚇了一大跳。

趙孟啟伸伸懶腰,將嚼爛的草莖一吐,“呸,總算來活了,弟兄們,披甲,緊鞍,整備軍械!”

一聲令下,整個山谷便熱鬧起來。

而耿直提著兩個甲包走到趙孟啟身邊,開啟其中一個後,拎起一副鎖子甲,開始為趙孟啟披掛。

鎖子甲並不是宋軍常規甲具,或者說通常不會單獨使用,往往外面還要加上一層札甲、鱗甲或山文甲。

只不過占城此時正是夏季,天氣熱得不行,用常規甲就好比把人放進鐵蒸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