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兵器戰爭中,最艱難莫過於攻城,非不得已不為。

即便要打,往往也會選擇奇襲偷襲裡應外合等取巧之法,抑或是花費漫長時間圍城攻心。

若只能硬攻,那也得做好充足的準備,打造器械,挖溝堆土,摧毀城池外圍工事,然後才正式進攻。

這一系列過程,費時費力,花上好幾個月都是很尋常的事。

強攻急攻,必然是下策中的下策。

這完全就是拿命去磨,而且成功率極低,通常有死傷三分之一以上還攻不下城池的。

然而釋利訶梨眼下也沒得選,只能硬著頭皮強攻。

還好,佛誓城雖然是一國之都,但各方面比之中原大城都差遠了。

城牆不高,也並不堅固,防禦設施也很簡陋,連護城河都沒有。

城內剛經過暴亂和政變,民心士氣恐怕很成問題,少不了在暗中心懷各異的人,並非上下一致鐵板一塊。..

因此,釋利訶梨採取的戰術與一般攻城有所不同。

他在四個方向都佈置了兵力,但東北西三個方向比較單薄,任務只是封鎖攔截,主要是防止外部物資入城。

唯一的攻擊仍舊放在南門城牆。

反正釋利訶梨可以只攻一面,保脫禿花卻不敢只防守一面。

試想,四面城牆都有守軍,但只有南面遭受攻擊,其他三面平安無事。

那南面的兵士很容易心裡不平衡,就會產生消極態度,戰鬥意志不堅定。

而城牆上能佈置的兵力有限,在己方最集中猛烈的攻擊下,產生的傷亡會令臨陣守軍無法承受,甚至崩潰。

如此一來,城頭只能頻繁輪換部隊,換得多了,總會出現可乘之機。

總而言之,經過兩天草草準備後,攻城開始了。

第一天,釋利訶梨給守軍一個下馬威,集中兩萬兵力,對城頭進行了一整天的遠端打擊。

拋石機不間斷砸石頭,弓箭手覆蓋射擊,象兵抵近投矛……

這三板斧,不過一個時辰就給城頭造成了兩千多傷亡,連主將都戰死。

換了一波部隊後,稍微學聰明瞭,兵士都知道盡量苟在掩體後面,偷空才還擊一下。

這樣倒是堅持了久一點,但時間長了,兵士對傷亡的承受能力也更低了。

死傷一千多人後,就開始有兵士不顧命令往城下逃。

因此在下午時,就不得不又換了一波。

這批守軍倒是堅持到了太陽落山,卻也大傷筋骨士氣低迷,短時間內沒法再戰了。

據估算,攻城方僅付出七百多的傷亡,就換取了守軍近五千的傷亡。

如此剛猛的打法,雖然把氣勢打出來了,效果也還不錯,但沒法持久。

釋利訶梨手下的軍隊又不是永動機,消耗的體力總得花時間恢復。

所以第二天,釋利訶梨只派五千正軍出戰,不過,他還抓來了數萬賤民。

五千釋軍作為督戰隊,驅趕著所有賤民衝向城牆。

到了牆根下後,賤民還得用自家的工具農具掘牆。

守軍其實不想攻擊賤民,倒不是仁慈,而是覺得不但浪費武器,且還要冒險探出身子。

但總不能放任賤民挖牆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