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十,流求州,鹿鼎縣,定軍山。

蕭瑟仲秋月,飂戾風雲高。

陣陣秋風,掠過山間樹林,梢冠漸次起伏如波濤,彷彿是在鞠躬致禮,沙沙作響的枝葉摩挲聲,也好似送別時的悲泣。

在朝向中原的坡地上,新開出一片烈士陵園,上萬軍民齊聚於此,舉行著隆重的軍葬儀式。

趙孟啟一身素衣,親自抬著陳勇仁的棺槨,緩緩將其送入墓室中。

隨後,另外三百九十二具棺槨也在將士們的小心翼翼中,妥善安置在各自墓室內。

從開拓團上島後,陸陸續續有軍士及民壯身亡,有死於疾病意外,也有死於部族聯軍襲擊,再加上此次鹿城之戰,共計四百七十六人。

華夏人講究落葉歸根,開拓團原本也打算將這些犧牲者送回家鄉安葬。

然而趙孟啟卻有不同想法,引了一句東坡居士的詞,‘此心安處是吾鄉’,說只要赤旗飄揚的地方,皆是華夏之鄉。

宋承後周定位為火德,軍服以赤色為主,所以有自以為是之人蔑稱軍人為‘赤佬’,不過在旗幟顏色上以其他朝代略有不同,雖然紅色居多,但也有許多別的色彩。

宋代的旗幟樣式種類十分繁多,有不同功能和代表意義,在色彩上大致擺脫了五德始終說的影響,更受到五行、五方說的影響,如東西南北分別對應的顏色就是青、白、赤、黑。

雖然沒有統一的顏色,不過‘天下太平’、‘君王萬歲’,以及繪著日月星代表君主的‘大常’等重要意義的旗是紅色的,再加上趙孟啟心中‘中國紅’的觀念,因此他要用赤旗來代表大宋也沒什麼毛病。

除了這個形而上的理由外,趙孟啟還把建立烈士陵園、英烈祠、紀念碑、四時拜祭等,這些在吳江縣施行過的措施拿了出來。

對於注重身後事的華夏人來說,很難拒絕這些榮耀,而且趙孟啟又計劃將英烈們的家眷遷居到流求島上來,賜宅授田落地生根。

因此大多數英烈的親人都願意把人安葬在流求,畢竟包括許多軍士在內,他們在家鄉也並沒有什麼產業。

等所有棺槨都妥善放入墓室之後,錢隆將手中的銘旌交給了趙孟啟。

銘旌為大殮後祭禱時懸掛的旗幡,出殯時張舉在靈樞前,入葬時覆在棺槨上,以紅色布帛做成,幅面長度以地位而定,三品以上長九尺,五品以上八尺,六品以上七尺,上面書寫死者名氏身份。

趙孟啟將七尺長銘旌親手鋪在棺面上,上面寫著,‘大宋奉直大夫軍情司幹辦陳公勇仁。’

奉直大夫是正六品官銜,屬於因功追封,而陳勇仁原屬皇城司,是隨謝方叔一起到福建任職的,負有對外偵查及對內監督之責。

這種安排在趙孟啟麾下軍隊中是常態,不過東衛中更加正規細化,主官負責軍事指揮,記室負責思想建設,憲兵負責監督和軍紀,軍情司不再參與和干涉軍隊組織內部事項,正常情況下也不再負責戰場偵查。

陳勇仁的隸屬從皇城司換到軍情司,可任務依然還是和原來一樣,畢竟左翼軍還不是新軍。

他也知道自己這任務比較討人嫌,平時就不顯山不露水十分低調,要不是察覺內部可能出現叛逆,曾八也想不起他。

而打入部族聯軍內部的計劃,完全就是他主動提出的,並且一開始他就清楚自己很難活下來。

陳勇仁最後完美地完成了任務,卻也付出了生命為代價,對他的這種赴死報國的精神,趙孟啟深感欽佩,因此才做出以皇儲之尊親自抬棺的驚世之舉。

其他三百九十二名烈士,趙孟啟也是一一親手蓋上銘旌,無論是軍士,還是民壯,甚至是土人,只要是為國捐軀的,都應享受英烈待遇。

隨後,在上萬軍民的送別下,墓葬全部封合,趙孟啟再領著眾人向後土祭告。

“維寶祐四年十月十日,皇宋燕王趙禥,敢昭告於後土氏之神,今為諸英烈封諡,窆茲幽宅,神其保佑,裨無後艱,謹以清酌脯醢,祇薦於神。”

祭拜過後土神之後,下葬儀式就結束了。

不過將遺體安葬以後,還要將死者靈魂迎接回家,按時祭祀,所謂‘送形而往,迎精而反’。

只是這次有所變動,不是迎接回家,而是迎入英烈祠中。

經過‘題虞主’的儀程後,家屬或同袍捧著三百九十三尊靈位,走向山頂的英烈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