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海盜和亂賊的主要戰力先後調離,攻城行動便基本停止了。

城防壓力頓減,但謝方叔卻不敢絲毫鬆懈大意,依舊堅持每日巡城。

泉州外城有八座城門,每一座他都要仔細檢查巡視後才能放心。

仁風門是東門,算是謝方叔比較放心的一處,因為這裡有來自東禪寺的五百僧兵協助防禦。

東禪寺俗稱南少林,據說始建者智空禪師,就是傳說中救了唐王的十三棍僧之一。

唐朝被朱溫篡滅後,當時掌控閩中的王審知選擇臣服依附朱溫,引起了南少林寺的不滿和反抗。

可是胳膊扭不過大腿,一座寺院哪裡鬥得過藩鎮軍閥,因此遭到摧毀成為一片白地。

大宋立國不久,宋太宗可能是出於表彰南少林寺的忠義,所以就親自下詔重修。

重修後的南少林規模極為宏大,佔地有四百多畝,東門護城河往東兩裡多,東湖以北近兩裡,都是南少林區域。

歷史上蒲壽庚降元時,激起了南少林的反抗,千僧格鬥元兵三萬,殺死數千元兵,最終還是不敵,結果寺毀人亡,只倖存百餘僧人。

等明朝洪武年間,倖存的法本和尚已經一百三十五歲了,勸募州官黃立中疏奏朝廷,敕修少林寺。

雖然再次重修的南少林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大,卻仍孜孜不倦地向閩地百姓傳授武技,還為平倭做出不少貢獻。

明亡後,不少反清復明的人物與南少林淵源很深,乾聾認為南少林的存在不利於清朝統治,於是下詔焚燬。

從這三興三毀來看,南少林不愧‘忠義’二字。

這次亂賊圍城,泉州城附近被禍禍得不輕,但南少林卻沒人敢來騷擾。

一來是常人對佛門的敬畏,二來是寺中武僧的威懾。

而南少林卻沒有就此置身事外,仍舊分出一半的僧兵協助守城。

帶領這些僧兵的長老法號元妙,俗家名字則叫趙孟良,不但是宗室,還和趙孟啟同派同輩。

他陪著巡查一圈之後,見謝方叔仍一臉憂色,不禁出言寬慰。

“謝相,這賊勢雖大,卻也不必太過憂心,我等只需牢牢守住城池,待朝廷大軍一到便可雲開見日。”

一旁的趙居靜也說道,“說來,眼下困境和太平興國三年那次倒是很像,當時林居裔率十餘萬人攻城,城中也才三千兵,但最終泉州還是化險為夷度過了難關,所以咱們也必定能夠穩穩守住的。”

聞言,謝方叔搖了搖頭,“老夫並非擔心泉州城,先前亂賊猛攻之時咱們尚且堅持住了何況現在,但他們先後抽調了一萬多主力,顯然是有比泉州更重要的目標。”

“謝相是說,他們是衝著燕王殿下去的?可福州城也不是輕易能被攻破的吧。”趙居靜不解道。

“如果燕王待在福州城中,老夫倒不至於這麼擔心。”謝方叔露出苦笑,繼續道,“只是以老夫對殿下的瞭解,他得知泉州情勢之後,多半會親自前來救援,不,從亂賊的反應來看,殿下肯定是已經前來了,所以他們才會在關鍵時刻放棄攻打泉州。”

“這怎麼會!?”趙居靜驚道,“殿下手中應該沒有多少兵力吧,怎能如此冒險?”

他顯然是想到了燕王一旦兵敗身死的後果。

到時候無論朝廷會有什麼態度,但亂賊必定全力攻下泉州,因為城中這數千宗室將是他們與朝廷交涉的重要籌碼。

謝方叔輕輕一嘆,“郡公,或許只是老夫杞人憂天了,此事切莫外傳,以免影響軍心,不論如何,老夫拼了這條性命,也必保城中宗室安全。”

元妙也意識到事情嚴重性,急忙道,“謝相,郡公,貧僧有個建議,那蒲獠正是這次亂事主謀禍首之一,海匪多半是受其指使,不如趁此時他們的精銳調離,由貧僧率僧兵前往法石奇襲蒲家,將其擒獲,迫其中斷謀害殿下的行動,即便來不及,也能逼其撤除德濟門前與南關港的海匪,如此一來,可讓宗室乘船離開泉州這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