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趙孟啟恰好離得不遠,正在離著仁和縣衙一里多外的慈幼局。

拜年送禮可以讓手下去辦,但訪孤問苦送溫暖這種事,不管是真心還是作秀,總還是要親自來。

宋代毛病很多,不過民政上還是有不少令人稱道的地方,就比如這社會救濟方面,和之前歷代相比,有相當不錯的進步。

災荒賑濟制度相對完善,從中央到地方,以常平倉、社倉、惠倉等組成一套倉儲預防體系,為防災備荒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此外對社會弱勢群體,還有一個相對比較完整救濟幫扶體系,制度也趨於完善成熟。

對於「老疾孤幼無依乞丐」者,由居養院,或是福田院、養濟院等收養。

病臥無依者,送入安濟坊醫治調理,朝廷派駐醫官,撥付經費,另設定惠民藥局,常以低價甚至免費向百姓供藥。

死後貧不能葬者,由漏澤園收埋,人給地九尺,官給棺柩,以其身份及葬日鐫於碑上。

若是城市中沒有居所的貧困百姓,還有樓店務提供的廉租房。

如果是沒有專門機構的地方,朝廷則對貧乏無以自存或老幼疾病者定期發給米豆。

這類事一般是委託給寺院僧道,「葬及三千人以上」給度牒一份,「三年內治癒百人」,賜紫衣及法號。

孔夫子說,「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這是儒家的理想社會,也是華夏古代王朝的仁政指導,以及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令注重文治的宋朝全面而持續地推行賑濟政策。

不過話說回來,這些政策需要大量經費的支撐,若是朝廷財政不佳之時,難免變成空口號,花架子。

再一個,不管多完善的規章制度,都需要具體的人來操作,當監督不到位,用人不當,政治腐敗的時候,弊端就多了。

即便存在諸多弊病,但該做的事還是要做的。

不管是為了穩固統治,維持社會控制,還是什麼其它動機也好,宋代大多數皇帝確實都很重視,當成內政重點。

仁宗就不用多說了,這個廟號就是對他最大的肯定,不過把救濟事業推向高峰的,卻是道君皇帝宋徽宗和他的大女幹臣宰相蔡京,那時得益於王安石新政,給朝廷攢下了足夠三十年開支的家底。

就連高宗趙九妹,在剛剛南渡,戰事未熄之時,就開始重建社會救濟機構和體系,頻頻釋出相關詔令。

到了當今官家趙昀,也沒有忘記這一傳統,比如這專門收養棄嬰的慈幼局就是他在八年前下令建立的。.五

對於此時的國家來說,人口是勞動力,是稅賦來源,是兵源,當然是越多越好,通常都是鼓勵多生多育的。

但是宋代新生兒方面有兩個較為突出的問題。

一是夭折率居高不下,據統計自宋太祖開始,各代官家有子共一百八十一人,夭亡卻八十二人,雖然裡面或許有涉及宮廷鬥爭,但也很能體現問題了。

二則是民間較為廣泛的棄嬰、溺嬰惡俗,有些是因為真的養不起,有的則是防止家產被分散,因為此時的財產繼承製度是兄弟均分,女兒減半。

這時代又沒什麼有效的避孕節育措施,戒色還比戒飯難,把孩子生下來又不能或不願養,於是朝廷就得想辦法解決了。

最初是建立舉子倉、育子庫,「禁貧民不舉子,有不能育嬰者,給錢養之。」發放各種錢糧補助,資助貧民養育嬰童到一定年紀。

隨後又讓居養院將棄嬰納入收養範圍,直接由官府僱人來養育,或者交託給

寺院養育。

再後來,為了使細化救濟機構的職能,將救助老貧和養育幼兒分離開來,所以趙昀專門新建了慈幼局,還為此撥劃出五百畝官田。

這個慈幼局就在常平倉和鎮城倉的北邊,再往北一點就是百萬倉和省倉上界,隔壁則是居養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