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恭迎(第1/3頁)
章節報錯
臘月二十,趙孟啟帶著浩浩蕩蕩的船隊,經運河往臨安進發。
岸堤上隨行的是二十個營的東衛,倒不是趙孟啟怕死到需要這麼多人護駕,而是多方面的因素才這麼安排。
一來,回到臨安後,有嫡系力量在手,無論做什麼都比較穩妥點。
二來行軍也是練兵科目,這不是趙孟啟的新創,宋太祖時制定「更戍法」,即為了防止武將專權,也是加強對士兵的體力訓練,「使往來道路,以習勤苦、均勞逸。」
宋代對於士兵的體能力量方面,並沒有設定專項練習科目,力量一般是透過弓弩訓練來實現,而奔跑跳躍等能力,則不同將領可能會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岳飛軍中是「師每休舍,課將士注坡跳壕,皆重鎧習之。」
缺少馬匹的情況下,趙孟啟只能寄望自己的部隊能有一雙鐵腳板,用於提高機動能力。
所以這種全副武裝的行軍訓練將會常態化,東衛各營都要定期在平江與臨安之間流轉。
為配合這一訓練專案,沿途每隔一段距離都設立了兵營兵站,以提供後勤保障。
如此一來,這段運河也變相被趙孟啟牢牢控制。
另外,還有五千殿前司禁軍在施懷的率領下,已經提前兩日開拔,回臨安歸建。
當初老趙派出來一萬人,都是經過林老頭挑選出來的相對精銳,和眼下的東衛相比,更具有實際戰鬥力。
按理說趙孟啟想全部賴在自己手中也不是沒辦法,只是考慮到朝中輿論,就還一半回去。
並且這五千禁軍基本都是年紀偏大,在臨安有家小牽掛,進取心不那麼高的部分,而且就算歸建後,這些禁軍大約也會偏向燕王,說不定還能擴大燕王在臨安禁軍中的影響力。
這半年下來,雖然這一萬殿前司禁軍依然拿得是往常的軍俸,但財大氣粗的趙孟啟不止給他們提供優厚的後勤供應,還向他們額外發放每月一貫錢的補助,美其名曰任務津貼。
不管有意無意,這都是收買軍心。
這種事,多少還是有點犯忌諱的,要是老趙看他不順眼了,拎出來就是一項大罪名。
但趙孟啟不在意,在他想來,真到那時候即便自己是個乖寶寶,找不到任何罪名,也會「莫須有」。
另外留駐在平江的五千,趙孟啟用的名義是,明年要繼續配合經界實施。
現在平江和嘉興兩府的經界已經全部完成,成果斐然,重新繪製的魚鱗圖與新建的砧基簿復件正在船隊中,運回戶部存檔。
經界前,平江府包括官田內,有登記的農田是七百多萬畝。
這次在趙孟啟坐鎮下,力度前所未有,執行最為徹底,加上幾番手段使得仕紳較為配合,最後數字是八百三十多萬畝。
看起來查出了隱田也就百分之十五左右,但要考慮到一百多年前的紹興年間,李椿年在趙九妹的支援下,對平江府進行過一次較為成功的經界,已經極大的壓縮了隱田比例,之後又有多次重新經界。
這一次,與之前相比,絕對是最成功的一次,也是最接近實際情況的一次。
趙孟啟隱約記得,明朝張居正搞一條鞭法後,蘇州的田地好像也就九百多萬畝,而後世的蘇州總面積不到一千三百萬畝。
這裡面除了計量單位存在差異外,轄區範圍也產生了一些變化。
因此趙孟啟對這個成果還是比較認可,比較滿意的。
最主要是,釐清了田產歸屬,消除了「有田者無稅,有稅者無田」的弊端,能最大限度做到據產納稅。
這既是讓貧苦百姓不用再負擔冤枉稅,又大幅度增加了官府的稅賦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