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開工大吉
章節報錯
一時間,院子裡的幾個人都沉默不語,在心裡思忖起鄭主任話裡的意思。
妙心記得青蓮法師圓寂前跟自己說過,出家是為了安心修行,其實只要心靜,在家也是一樣的修行。
她不由回想起自己成為佛家弟子的心路歷程,當初跟了師父出入禪院,不過是少年艱辛,為了能長期庇護在青蓮法師身邊。自從楊懷義被捕遇難後,自己為情所傷,託身佛門以求內心清靜。自己真的是一心向佛才成為佛門弟子的嗎?這個問題妙心不是沒有想過,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她也時常捫心自問。
師傅生病以後,自己接管了庵堂,每天除了唸經誦佛外,更多的時間都是在費心操持眾人的生計。後來,一眾僧尼散去,師傅也圓寂了,自己又承擔起撫養張小花的責任了,更別說後來妹妹的一雙兒女也寄住在自己這裡。
念及於此,妙心不禁心頭一片茫然,難道這就是自己的修行?修行的初衷是為了脫離紅塵煩擾,可自己何曾真的離開過紅塵?
鄭主任看著妙心臉上神色變幻,不知她內心在作何種想法。他環顧了一下院中的眾人,揚聲說道:“今天能解決廠房這件大事,已經是很大的收穫了。至於妙心師傅願不願意出來帶著大家幹,咱們後面慢慢商議。做人不能太貪心,不能奢求一下子把所有問題都解決了,你們說是不是。”
隨行的人都笑了起來,說還是主任考慮得周到。鄭主任又和妙心約定,下週就安排人過來接洽廠房的事宜。一切談妥之後,鄭主任站起來說不耽擱大家時間了,便告辭走人。
送走鄭主任一行,玉梅剛想開口跟妙心說些什麼。妙心卻擺擺手制止了她:“你不用再跟我講,讓我自己再想想。”
週一一大早,街道辦事處就來了人,帶著工程師一起看場地。工程師在庵裡轉了一圈,心中大致有數了。他對陪著一起看場地的妙心說:“大殿基本結構不用動,菩薩塑像拆除後,地面鋪的青磚也不要了,鋪上沙子就可以直接作翻砂車間用。另外......”他指了指院子裡那棵大樹:“這棵樹要砍掉,這裡要搭建一座鍊鐵的高爐。”
妙心看了眼院子裡那棵大樹,有些不捨地問道:“鍊鐵爐能不能挪個位置,錯開一點,最好能把這棵樹留下來。”
工程師笑著搖搖頭:“沒用的,就算錯開位置,把這棵大樹保留下來,它也活不了。”
妙心看著那棵高大的樹,不解地問道:“怎麼就活不了?”
“你想啊,鍊鐵爐需要上千度的高溫才能把生鐵融化成鐵水。這棵樹離高爐這麼近,整天高溫烘烤,你說它還能活下來嗎?”工程師隨口說道。
“就不能把高爐換個地方搭嗎?”妙心還不肯放棄,有點不捨得這樣一棵大樹被毀掉。
工程師聞言看了一下四周,無奈地搖搖頭:“確實沒辦法,除了在院子裡,沒有其它地方可以搭建高爐。”
隨後這段時間,街道辦事處請來的建築工人開始進駐小南海。他們先把大殿裡殘破的塑像全部都推倒,平整了地面同時加固了房屋結構,呈現出的寬闊空間,看起來已經有幾分廠房的模樣了。院子裡那棵樹最終沒能保留下來,隨著油鋸的轟鳴聲,轟然倒地,只留下一個巨大的樹樁。過了幾天,樹樁也被移走,在原地開始修建鍊鐵爐。一層層耐火磚堆砌的高爐,外面包著鋼板,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拔地而起。隨著大樹的消失,原來大家熟悉的小南海已經面目全非,只剩下模糊的印象還留存在人們的記憶裡。
除了高爐和廠房,庵裡原有的禪房也重新做了規劃。妙心除了保留靠廚房的兩間房外,其餘房間都留給廠裡作辦公室和庫房用了。
隨著廠房建設的迅速鋪開,鄭主任抽時間又找妙心談了幾次,加上週圍鄰居不斷上門遊說,最終,妙心答應擔任新成立的街道企業—紅星翻砂鑄造廠的廠長。
既然答應了擔任這個廠長,妙心就不好再以出家人的身份參與工作。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她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那就是還俗。
當夜,妙心在燈下唸了一夜的佛經。第二天一早,她就直接去了佛教協會,交還了自己的戒牒、度牒,除去了僧籍,將戶口轉回原地重新登記為民籍。做完這一切,小南海的妙心法師已然不復存在,曾經那個叫張玉蘭的女子又回來了。只不過,這一來一回的,三十年的歲月就這麼過去了。
從這一天起,張玉蘭不再每天剃頭,沒幾天時間,她頭上就長出了一層薄薄的發茬,泛著青光。玉梅給她從家裡找來一頂工作帽,讓她在頭髮長出來之前出門都戴著,免得惹人注目。
既然要出任工廠負責人,張玉蘭覺得自己應該對廠裡的生產有個起碼的瞭解。鄭主任對她的這個想法極力支援,在他的安排下,張玉蘭和廠裡的其他幾個骨幹去了一家大型鑄造廠參觀學習。
在這家工廠,張玉蘭才真正瞭解了什麼是翻砂鑄造。翻砂是指將熔化的金屬澆灌入鑄型空腔中,冷卻凝固後而獲得產品的生產方法。具體操作時,將模具的上下半型放在砂箱裡填型砂,壓緊刮平,將造好的砂型進行澆注,這套工藝就是俗稱的“翻砂”。當然,翻砂鑄造具體涉及的東西還很多,比如砂型的原料,塑型的模具,然後還有除砂、修復、打磨等工序。總之,想要得到一件合格的鑄件,並不是想象中那麼容易的。
所幸張玉蘭他們這批來學習的人,除她以外,基本都是些朝氣蓬勃、幹勁十足的年輕人。這些人將會是廠裡的第一批幹部,也是生產上的骨幹和中堅力量。身為廠長的張玉蘭已經年過五十,學習新東西的能力和精力已經讓她力不從心。所以,生產上的具體細節不需要她操心,來的時候她已經給這幫年輕人分了工,一人負責一部分,她只是抓總負責,畢竟以後她更多的精力會花在工廠的管理上。
跟工廠的老師傅聊天時,她刻意多問了一些生產之外的問題,這讓她對自己廠子即將要生產的東西又多了一些認識。比如,在汽車製造上,採用鑄鐵製成的毛坯零件很多,約佔全車的六成左右,如氣缸體、變速器箱體、轉向器殼體、各種支架等等。瞭解這些內容,對張玉蘭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作為新成立的街道小廠,沒有固定客戶,生產出來的產品賣給誰?這是個重要問題。雖然街道辦事處前期會給予一定的扶持,但是廠子要想辦好,不能一味只靠上級部門的扶持,還是得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才能長久。從老師傅那裡瞭解到的情況,起碼為張玉蘭接下來的銷售工作指明瞭一條道路。銷售上的問題,張玉蘭固然可以直接向廠方瞭解,但有些內容,廠家不一定會告訴她,畢竟那是人家的機密。
一個月的學習期滿後,大家收穫滿滿地回到了廠裡。改建的廠房和高爐已經完工,辦公室也已經整理出來了,各種生產裝置也陸陸續續安置到位。
新招的工人都已到齊,總共有五十來個。正安排在廠裡打掃衛生和協助老師傅安裝裝置。這其中,張玉蘭發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小蘭。其實也不奇怪,小蘭在結婚前,一直都住在小南海附近,說起來也算是老街坊了,大致可以歸到安置物件一類。廠裡的工人除了本街道的適齡青年外,還有一部分外面的年輕人。這些都是街道辦事處代為招收的,其中有沒有他們的親朋故舊,那就不得而知了。
按照先前的計劃,張玉蘭把工人們分成幾組,分別由學習歸來的幹部帶隊,開始逐步摸索著開展工作。
德成照例每週都會過來,除了看望孩子以外,還很留心觀察禪院一天天變成了工廠的模樣。後來裝置進場時,他更是忍不住手癢,親自下場幫助安裝。身為國營大廠的裝置科長,二十幾年裝置安裝維護經驗還真不是吹的,一出手,就贏得了那些老師傅們的尊敬和佩服。原本有些看不起街道小廠的老師傅們,一個個牛逼哄哄的,現在也變得好說話起來。張玉蘭看在眼裡,私下開玩笑對德成說,要不要給他發一份顧問工資。
新年過後,工廠開始進行試生產,第一鍋鐵水出爐,緩緩澆灌進砂模。所有人都圍在砂模邊上,屏住呼吸,靜靜地等著鐵水的溫度降低。隨著一個個生鐵鑄件從砂模裡清理出來,完整的呈現在眾人面前。大家心情激動地依次撫摸著還有些燙手的成品,人群中突然爆發出一聲歡呼:“成功了!我們成功了!”
雖然今天不是星期天,可是知道廠裡今天試生產,急於知道結果的德成和玉梅下班後沒回家,直接來了廠裡。
進了後院,望著前面燈火通明的廠房,裡面人影綽綽,還有不少人在加班。
孩子們為德成和玉梅的突然到來感到意外驚喜,張玉蘭卻有些頭疼。今天特別忙,她沒來得及做飯,正準備讓張小花給大家下面,張小花卻從廚房跑出來說麵條不夠了。
德成說不要緊,自己這就出去買麵條。說著轉身就要出門,小斐鬧著要一起去,德成便帶上他一起出門買麵條。
很快,他們就買了麵條回到家。剛走到屋前,看見有個年輕人正在跟張玉蘭說話。小斐看到那個說話的年輕人一下子激動起來,大聲喊道:“舅舅,你在這裡幹啥?”那個說話的年輕人回過頭來,笑著說:“我來跟你姑媽彙報工作。”
德成懵了,自己從沒聽說玉梅在省城還有個如此年輕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