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UFO,賀雲腦海當中就不由想起了央視的一檔十分出名的節目。

沒錯!

就是那一檔神節目――《走近科學》。

他至今還記得這節目之中就曾經做過一期關於“飛棍”的。

那主持人說得十分玄乎,又是遠古生物,又是外星飛行器,到最後卻發現,那只是一隻小飛蟲在監控下的重影而已。

事實上,賀雲卻並不知道,這本由甘省科技出版社主辦的科普雜誌《飛碟探索》,其實內容大體上跟《走近科學》這一期節目很像。

其中的每一篇文章前面都是舉例,然後是某某證人言辭,專家解釋、各種模糊照片,到頭來,就只剩下一句“敬請探索”。

可以說,這本科普類雜誌就科普了一個寂寞。

內容上,幾乎三十年如一日,每一期內容都差不多,都是一些不可信的,或者沒有直接證據的文章。

“咦……這還居然還是一封邀稿信?齊主編推薦的?他們都是甘省雜誌,那倒還真有這個可能。”

賀雲看完信中內容後,卻是恍然大悟。

敢情又是一封邀稿信。

只是相比之前的邀稿信,這次的邀稿信題材與眾不同。

竟然是介紹UFO的科普類題材!

說真的,對於這類題材,他倒不是“編”不出來,可是他覺得,這東西有點假,寫這個,還不如去寫科幻。

再說,相比這類科普文,他覺得《奧秘》雜誌的科普文似乎都比這靠譜。

要知道此前,他可是看過《奧秘》雜誌的,那本雜誌上的文章根本就不是“胡編亂造”或是“臆測”出來的,而是大多都有科學根據。

“還是算了吧,這什麼飛碟,我可寫不來。”賀雲微微搖了搖頭,卻是直接給放棄了。

科幻與科普,雖然只相差一個字,可差距卻是很大的。

對於科普類文章,賀雲一直都覺得,這樣的文章必須要有科學依據,且必須真實,而科幻就不一樣,它本質上是一篇。

既然是,那就能夠虛構。

而虛構恰恰是賀雲所擅長的。

“不過,這信倒是提醒了我,也不知道《科幻文藝》雜誌社,我的那部科幻怎麼樣呢?英文譯本有沒有出來?”

…………

也就在賀雲唸叨時,此刻,錦城。

《科幻文藝》雜誌社編輯部內。

梁達康正在聽取著眼前之人的彙報。

“梁主編,情況就是這樣,目前還有一半沒有翻譯完。”

“還有一半?怎麼會這麼慢?”梁主編看著對方,卻是有些不相信。

“梁主編,這事我也沒有辦法,我們人手不夠,而且這樣的科幻本來就難以翻譯。”對方苦笑了一聲,回答道。

“那好吧,你抓緊點時間,老杜。”最終,梁達康還是沒有再說什麼。

“行,回去後我一定催促翻譯人員。”

“嗯……香江出版社那邊已經聯絡好了吧?”

“已經聯絡好了,只等我們這邊將譯本給他們了。”

…………

銀城。

這事,賀雲自然不知道,而且,他也一直未收到梁達康的回信或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