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賀雲都想寫一部堪比《平凡的世界》的現實主義長篇鉅作。

為此,他曾經試著寫過好幾篇現實主義短篇,也曾經寫過《湖山情》這類中篇現實主義,從中,他積累了不少的寫作經驗。

如今,這部籌備了近三年的《人生旅途》,終於要開始創作了。

這就像是久旱逢甘霖一般,此時此刻,賀雲的腦海當中,靈感迸發,猶如那湧泉一般,隨著筆尖在紙上的滑動,形成了一段段文字,躍然於紙上。

“人生就像是一段旅程,從起點開始,終將走向終點,沒有回頭路,只能一直向前,而在這段旅途當中,有彎路,有難以跨過的鴻溝,更有冰天雪地,暴雨傾盆.........”

“張衛兵從小在城市裡長大,十二歲時,父親被下放到了梅山縣一個最偏僻的村子小蓮子村,十八歲那年,母親因病去世了,他卻沒有等來父親,滿懷怨氣的他,把心中的氣憤全都撒到了巷子裡的地痞流氓上,最終卻把他自己送進了監獄,三個月後,一封病逝通知書送到了他的手中,連帶一起送來的還有他父親的一封遺書.........”

一張紙寫滿後,賀雲便將其放到了左上角,而後又從右上角一堆空白稿紙中拿了一張,放到了面前,繼續寫了起來。

他所創作的這個故事,其實並不是虛構的,而是以他前世聽說過的一件真人真事為基礎,改編而成的。

故事的起點就發生在那段特殊的歲月,而故事的主人公從小就因為調皮搗蛋,沒少被父母操心擔憂,讀完初中後,他便輟學了。

之後,父親的下放,母親的去世,讓他徹底沒了管制,最終因為打架進了監獄。

出獄後,他又得知父親去世,自家房子因為特殊的原因被收回,在舉目無親之下,他不得不四處流浪。

而恰巧就在這時,父親以前的一位同事卻突然告訴他,他在梅山縣小蓮子村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妹妹以及所謂的“後母”。

對於他父親與母親離婚這事,其實他是知道的,只不過當初的他還不懂事,並不瞭解這其中的原因。

在他眼中,父親是愛他的,可如今他卻得知,除了他以外,父親居然還有一個女兒,這讓他更加怨恨自己的父親了。

強烈的憤恨促使他暗暗下定了決心,他一定要去梅山縣小蓮子村走一趟。

他要站在他父親墳前,當面質問他,為何母親去世之前沒有回來,為何要離婚,甚至還另結了“新歡”。

然而,當他決定要前往梅山縣時,他卻發現,自己不僅沒有路費,就連梅山縣在哪,他都不知道,如此就更不用說要如何去那呢?

而待他好不容易找父親以前的同事湊齊了路費,開始前往梅山縣時,他卻在路途之中因為遭被偷了錢,不得不風餐露宿,靠著兩條腿與一雙嘴巴,一路乞討,最終到達了目的地——梅山縣小蓮子村。

而此時,已然是三個月之後了。

在這三個月內,他經歷了錢被偷,遭受瘋狗追趕,感冒發燒差點死去,甚至遭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中間,他一度想要放棄返回城裡,但只要一想到自己父親為何那般對他,對他的母親,他最終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也因此,在遭遇了這一路的不幸後,他忽然間成長了許多。

以上,便是這部第一卷的大致內容。

總的來說,賀雲並未虛構其中的情節,而只是把其中的一些經歷,稍微修改了一下。

比如那位“後母”,在他聽來的那個故事裡,這個人物其實因為一場意外很早就已經去世了。

但在賀雲的這部裡,她並未去世。

賀雲之所以要把她的命運進行修改,當然不是因為別的什麼原因,而是為了更好的展開後續的情節。

畢竟,主角的“後母”在這部之中,將會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配角,她見證著主角“張衛兵”的成長,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角色。

至於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以及最後一卷的內容,也基本上是圍繞主角與他在小蓮子村所認識的一群人所展開的。

從“後母”的排斥,到村子裡人的議論,再到意外獲悉自己父親不得已的苦衷,而最終被迫留下成為小蓮子村的民辦教師。

主角“張衛兵”也從不理解、抗拒、憤恨,到逐漸接受事實,繼而喜歡上小蓮子村的一草一木,最終成為了一名像他父親那般的民辦教師。

他為了小蓮子村的孩子們能夠得到良好的教育,甘願選擇留下,甚至還因此奉獻了自己的餘生。

而在這期間,他更是從年少輕狂,風華正茂的少年,逐漸變成了一位兩髮鬢白的老人。

可以說,賀雲所創作的這部,看似描述了一個“叛逆少年”迷途知返的故事,但事實上,卻是在見證著一個人,從內心上的糾結與掙扎到選擇放下的故事。

當然,除了主角“張衛兵”心理變化上的這條主線以外,還有許多條支線。

比如說那位“後母”,她原本是這偏僻大山當中嚮往城市生活的一個普通人,對於主角“張衛兵”,一開始是充滿排斥的,甚至她一度想聯合自己的幾個哥哥將其趕出村子。

可因為村子裡唯一的一位公辦教師“趙校長”的阻攔,她的“陰謀”並未得逞。

後來,因為一次意外,她被“張衛兵”所救,兩人的心理隔閡,也因此而解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