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龍不愧是鄭小龍,他一出手就知有沒有,眼光“毒辣”不說,這編劇水平也是槓槓的。

這不,他很快就發現了賀雲話中的破綻。

這會,就見他拿著劇本,翻到了其中一頁,而後,他指著其中一段話對賀雲說道:“賀雲同志,就是這裡,按照你剛才所說的,劇本要寫的儘量貼近生活化,可這裡你所寫的情節,是不是違背了你剛剛所說的那個原則呀?”

鄭小龍此話一出,大家也紛紛看向了劇本,他們在看完鄭小龍所指的那段話後,立即就把質疑的目光投向了賀雲。

而此時此刻,面對眾人的質疑,賀雲卻端坐在那,依舊顯得不慌不忙。

對於他自己所寫的這個劇本《湖山情》,沒有人比他更為了解了。

鄭小龍所質疑的地方,他當然知道。

事實上,他是故意這麼寫的。

其實這段情節在原著當中是沒有的,而是他在寫這個劇本之時,臨時起意給加入進去的。

目的就一個,豐富楊大呆這個配角的形象。

按照原著當中所寫,楊大呆從小就生活在三洲壩村,與男主角許飛從小一起長大,算是他的鐵桿發小。

可人心是複雜的,楊大呆渴望大城市的生活,原著中,他為了自己能夠賺大錢,去了特區之後,就被外面的花花世界矇蔽了雙眼,從此走上了另外一條路。

至於這其中是如何矇蔽雙眼的,原著之中只是透過他人之口,提了一句“威逼利誘,巧立名目”,就一筆給帶過了。

可在劇本《湖山情》之中,賀雲卻花了不小的篇幅來詳細描述這事。

具體賀雲是這麼寫的,楊大呆跟隨村民來到特區後,一開始是加入到了“工地大軍”之中,透過自己的雙手來獲取報酬。

但後來,楊大呆卻嫌棄活累,來錢慢,再加上在特區遇到了一位所謂的賺錢大師,所以,他不顧同鄉的勸說,跟隨那位所謂的大師輾轉於特區乃至羊城各地,他們以“評獎”為幌子,欺騙當地許多企業寄來評獎費用、獎盃、證書工本費,最終從中謀利。

當然,這種欺騙手段需要做到以假亂真,否則很難獲得企業信任,為此,他們找了許多刻假公章的人,然後又製作了許多假的評獎資料,把自己包裝成所謂的華夏總工會企業評獎委員會。

雖然這個所謂的委員會只有三兩人人,可他們卻以此手段獲得了數萬塊錢。

直到他們被公安機關抓獲,這樣的騙局才被終止。

賀雲之所以設計這麼一個橋段,當然不是隨意加的,而是他想以此事來說明楊大呆其實並不呆,相反,他不但不呆,反而十分聰明。

只可惜他並沒有把他的這份聰明用到正途上,在金錢的世界當中,他逐漸迷失了自己的雙眼,可惜也可嘆,更可恨。

“咳咳……其實楊大呆的這個故事,是真實存在的,我只是稍稍改編了一下而已,大家或許去過特區,也許更聽說過,特區的經濟雖然高速發展,但騙子與皮包公司也多如牛毛,而這些人,有很多也都是或被騙,或被金錢迷失了自我。”

說到這,賀雲故意停頓了一下,他喝了口茶,掃視了眾人一眼,見大家此刻正若有所思,不由得笑了笑,繼續說道。

“我之所以設計這麼一個橋段,就是想借此來警醒電視機前的觀眾,錢雖好,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走歪門邪道得來的不義之財,註定是無法長遠的。”

“賀雲同志說得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橋段雖然聽上去有些離奇,與現實不符,可仔細一想,卻又處處在理,暗含警醒之意,我認為這個橋段應該要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