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圈很大,卻也很小。

對於這一點,賀雲卻是理解的還不夠透徹。

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吧,他才以為這一切都是那位康主席安排的。

但事實上,他完全是誤會人家了。

眼前的這一幕,根本就不是人家康主席安排的,而是機緣巧合而已。

當然,這些對於賀雲來說,都不重要,他現在苦惱的是,自己恐怕又要經歷一番考驗了。

果然,他的猜測是對的,當身邊的汪老以及兩位主編傳授完寫作經驗後,改稿會也進入了正題。

“下面我們就進入今天的正題,首先我們先看一看賀雲同志的《湖山情》,汪老,就由您先開始吧。”

張興明主編說完這話,他便將四萬字的書稿透過身邊的人傳遞給了汪老。

汪老很是爽快的接過了這份書稿,而後,他鄭重的戴上了眼鏡,拿著書稿仔細端詳了起來。

而此時,在座的其他人也都耐心的等待著。

其實今天現場雖然來了數十人,但是卻並不都是參與改稿會的作家,真正參與改稿的就那麼幾位。

張興明與蘇玉肯定是參與改稿的,還有兩位老作家,他們經驗豐富,而且又是《十月》雜誌的老編輯,自然也在其中。

除此之外,就只剩下汪老了,他是張興明特邀前來的作家,自然是第一個先看書稿的人。

時間一點點過去,汪老看稿的速度很快,他每看完一張書稿,坐在他右側的兩位老作家,也相繼看了起來。

大半小時後,三人皆都看完了書稿。

汪老沉默了一會,卻是一笑,率先誇讚道:“寫的挺好的,就目前寫完的這一部分書稿來看,算得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現實主義長篇,不過……”

說到這,汪老故意停頓了一下,他撇了一眼正焦急等待的賀雲,話鋒一轉又接著說道:“不過有些地方處理的還是略顯稚嫩,比如主角養殖烏魚這一段描寫,過於簡單,幾乎是一筆帶過,由此可見,作者並未真正養過烏魚,或是未曾深入研究過,但像這類,恰恰就需要這樣的情節描寫,還有一些地方,比如這,寫的也很突兀,還有這,情節略顯拖沓……”

對於改稿這一塊,汪老可從來不含糊其辭,他幾乎是有啥說啥,毫不保留,更沒有拐彎抹角,一點“面子”也未給賀雲留。

雖然汪老指出了《湖山情》的許多毛病與缺點,但是大家都聽得出來,他對《湖山情》這部的評價是很高的,這對於一個“新人”作家來說,已經算是很了不起了。

對此,賀雲也不得不承認,汪老說的這些都說到點子上了。

的確,對於之中關於養殖技術與黑茶種植這一塊的描寫,賀雲確實寫的有些虎頭蛇尾。

儘管在寫之前他的確做足了功課,可真正到寫的時候,還是在不知不覺中將這一部分情節縮水了。

這不是他文筆不夠好,而是他的人生歷練還不夠。

其實說白了,就是沒這方面的經驗,再加上他寫稿速度比平常作家快上許多,因而,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毛病,在汪老這樣的大作家面前,自然也就無所遁形了。

其實,後世的許多作家,尤其是一些網路寫手,都有這樣的通病。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後世的社會過於浮躁,節奏很快,所以再也沒有多少人能夠沉下心來看一本書了,而作者自然而然也沒有多少心思去認真寫作了。

就像許多的情節,基本上都是快餐式的,一眼掃過去,差不多就行了,根本就沒人會去仔細深究情節是否合理。

當然,這些都扯遠了,還是說回現在。

汪老的明貶暗褒,給賀雲的《湖山情》開了一個好頭。

而接下來,那兩位《十月》雜誌的老編輯也給出了很高的評價。

至於剩下的張興明與蘇玉這兩位主編,他們自然早就看過賀雲寫的這部了,所以,他們也當即給了一個比較中肯的評價,那就是:風格獨特,繼續保持。

其實這個評價是比較模糊的,但是,賀雲還是聽出來了。

這其實就是一句鼓勵的話語。

大概意思就是說,你寫的這部在當下這個傷痕文學佔主流的時代,以改革開放為主線核心,以積極樂觀、無私奉獻為價值觀,這樣的風格是比較特殊,若是繼續保持下去,不失為一篇好。

對於五位“評委”的較高評價,其他人因為並未看過,所以他們也不好判斷這個評價是否中肯,但是他們一想到這五位“評委”的身份,他們也就無話可說了。

尤其是五人當中的汪老,既然連他都對此評價頗高,那就足以說明這部的優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