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後,時間來到崇禎29年也就是公元1656年的正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奧地利大公斐迪南三世灰頭土臉的回到了羅馬。

不過,斐迪南三世這次回來,是被明軍抓回來的。

是的,50萬神羅大軍遭到明軍擊潰,斐迪南三世也成了明軍的戰俘,這也是繼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七世之後被抓捕的第二個皇帝。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整合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援離線朗讀的

個過程至少得五十年,甚至上百年,要犧牲的大明將士以及要付出的代價將會是一個天文數字。

剛開始,江天一和鄭森等人還不太服氣,認為崇禎這是在誇大其詞。

因為從明軍與歐洲聯軍的多次交戰來看,歐洲聯軍的表現並沒有比中亞地區的遊牧軍隊強到哪裡去,也就比莫臥兒帝國的軍隊略強。

然而崇禎卻告訴他們說這一觀點是錯誤的。

歐洲聯軍在野戰中表現不佳,但是在防禦戰當中的表現卻堪稱優秀,直接的證明就是歐洲聯軍在阿斯特拉罕防線的防禦。

崇禎更指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

歐洲剛剛結束了一場大型戰爭,那就是天主教與新教之間的三十年戰爭,這一場大戰極大的催生了歐洲的軍事科技的革新,同時造成了一個直接後果,那就是使得整個歐洲大陸幾乎遍佈稜堡,稜堡的數量數以萬計!

一句話,歐洲的陸軍打野戰不行,打防禦戰還是很強悍的。

更要命的是,歐洲大陸遍佈稜堡,再加上善於防禦的陸軍,這就很麻煩,真要是一路平推過去,不知道要戰死多少人,大明帝國的軍隊數量雖然龐大,也架不住這麼個消耗法,所以必須另想他法。

更好的辦法當然是讓歐洲碎片化,陷入長時間的軍閥混戰。

那麼,怎麼樣才能讓歐洲碎片化?答桉很簡單,去宗教化。

歐洲除了古羅馬時代之外,從來沒完成過統一,但是其內部還是存在統一的基因的,那就是統一的宗教,也即基督教。

即便基督教分成了天主教、新教及東正教,可是信奉的仍舊是聖經新約。

正是因為有基督教的存在,使得歐洲不致滑向失控的深淵,因為到了最危急的時刻,宗教會站出來斡旋,不至於讓各個國家陷入你死我活的種族滅絕。

但如果去宗教化,讓歐洲的君權高於神權,就等同抽走歐洲的統一基因。

到了那時候,歐洲國家之間的磨擦與戰爭,就不再是貴族之間的血統或者權力傾輒,而是變成了國與國、種族與種族之間的殘酷鬥爭,那時候的戰爭將變得更殘酷,戰爭的規模也將比現在大得多,對於歐洲的消耗也將會更大。

當然,如果放任自流下去,歐洲大陸上最終一定會出現一個大一統帝國,就跟華夏秦國兵吞六國,最終完成統一大業。

很不幸的是,歐洲已經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因為歐洲國家沒有秦國那麼充足的時間了。

秦國奮六世餘烈,才終於完成華夏的統一。

但是大明最多隻需二十年,就能完成休養生息。

繼而就能夠發動對歐洲的超大規模的滅國戰爭。

二十年之後,大明的六大鎮、十五小鎮總共90萬鎮兵,至少可以繁衍出180萬以上的二代鎮兵,屆時就將擁有270萬人以上的龐大軍隊。

有了這270萬人的龐大軍隊,足以完成對印度半島以及歐洲大陸的消化。

至於美洲大陸以及澳洲大陸,反而不那麼著急,因為只要征服歐洲大陸,就根本沒有人能跟大明爭奪美洲以及澳洲大陸,就憑那些土著民?又或者已經流放到這兩塊大陸上的那幾萬個罪犯?分分鐘就能滅了他們。

崇禎的目光從馬紮然、斐迪南三世等臉上掃過,笑問道:「諸位意下如何?如果沒有不同意見的話就簽署和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