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吧!不是吧!這已經是多少了?”

“已經五十多句了!朱銓也太牛B了吧!”

“看的讓人酣暢淋漓,頭皮發麻!我的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為朱銓小哥加油打call!”

“百人團的氣勢很猛啊!到現在,還沒有一個人說自己不知道呢!”

“這真的是一場硬核的比賽啊!”

“這場子預熱的也太滾燙了吧!”

“讓我看了感覺自己不是個人吶!為何他們能夠記得這麼多的東西。”

“同感!就跟看《大腦我最強》似的,一樣一樣的。”

“智商壓制啊!”

“真的是歎為觀止啊!”

“別人的腦袋裡都裝滿的才華,而我自己的腦袋真的是用來湊數的。”

...

就在眾人都在誇讚朱銓與百人團的比拼很精彩時,有一個賬號發言,提出了與眾不同的看法:

“講道理,這個是應該的吧?到現在將近六十句含有數字的古詩詞,從一到零,這十個數字,假設每個都是平均下來出現的話,那也就六次。

作為一個詩詞達人每個數字記得十來句古詩詞,不過分吧?

所以,現在才六十多句,你們至於這麼的瘋狂麼?”

接著,不知道是不是預謀好的,又有零星的幾個賬號陰陽怪氣地說著話:

“這麼一看的話,這個圓周率飛花令其實也還好吧!不算太難!”

“朱銓在難度上大一些,但是一點也不比其它關鍵字的飛花令難啊!”

這三個賬號提出的不一樣見解在這一片感慨比賽精彩的言論中,顯得是那麼的‘與眾不同’。

若僅僅是‘與眾不同’也就罷了,畢竟這純屬於觀點不同而已,但是眾人卻在這寥寥幾句話中察覺到了很大的不對勁。

總感覺這是故意的來找茬的。

“呦呵!樓上的幾位怕是很厲害啊!連這樣有難度的比賽還說簡單?我們甘拜下風!”

“這樣的判斷我不敢苟同!怎麼能夠說這個‘圓周率飛花令’比‘指定某字飛花令‘簡單呢?縱然是數字的古詩詞數不勝數,但是接下來需要想的數字都是未知的,不像指定某字的飛花令,可以一直想,一直想...”

“樓上說的對!會背,不代表能背出來!人在緊張的狀態下,又有誰能夠一直保持大腦穩定的思考呢?”

“飛花令是我國古代的吟詩遊戲,即在關鍵詞限制下,遊戲者需要輪流背詩,背不出來的就淘汰出局。你可以理解為‘文化人玩的絕地求生大逃殺’。那縱然是槍王之王,難道就能夠保證自己把把‘吃/雞’?”

...

眾人在彈幕上討論的時候,飛花令又是向前走了幾十輪。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