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銓,感謝,感謝你為我們講述了李白與杜甫的生平,趣味的講述讓我們對歷史上的李白跟杜甫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掌聲漸熄,董琴主動的往前走一步,來進行控場走流程。

這是身為一個主持人該做的事情。

畢竟是《華國古詩詞大會》,可不是《華國詩人生平大會》!

雖然現在是錄播,可以無所謂的在乎時長的關係,但是這個也還要繼續往下走的。

否則,這節目不知道得錄製到什麼時間了。

董琴是個經驗豐富的主持人,這點基本要素還是謹記在心的,於是直接遞給朱銓一個眼神,讓他注意控制一下時間,道:

“朱銓啊,既然你都說了李白,也說了杜甫,那也說一說你心中最喜愛的第三位詩人,蘇軾吧!”

董琴遞了個眼神給朱銓。

朱銓點了點頭,明白了董琴的眼神中傳遞出來的意思,就是要自己注意一下時間,不然這期節目不好剪輯的。

總不能都放朱銓的講話吧?

那豈不是後面精彩的比賽就少了?

可要是棄掉不用的話,又感覺這麼好的素材不用又太浪費了。

可既然這樣,為何董琴還要讓朱銓繼續說‘蘇軾’麼?

對於節目組來說,都說了李白與杜甫了,如果讓朱銓不說蘇軾的話,似乎是有歧視之嫌。

況且,單獨不讓說蘇軾的話,那對於追求圓滿的華國人來說,是一件十分不能接受的事情。

所以,讓朱銓繼續講訴蘇軾,合乎電視臺不偏不倚的立場,也滿足了國人一以貫之的習俗。

而董琴所求的,只不過是介紹的時間稍微短一些罷了。

至於放入正片後時長不夠的問題,就留給後期頭疼吧!

更何況,寧可剪掉放在特輯裡面,也比直接不錄要好太多了。

朱銓開口道:“我將蘇軾的這一生分為六個階段。”

“噢,是哪六個?”

董琴問道。

朱銓邊笑邊伸出左手食指,比劃了個‘一’,說道:

“天才出生,勢不可擋。

公元一零三七年,四川眉山上的草木一夜之間突然全都枯萎了,人們一時之間搞不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直到六十五年後,這座山上的樹又突然活了過來。

後來當地人都說,這與一個人有關,他是誰呢?

他就是北宋大名鼎鼎的文豪——蘇軾。

蘇軾出生在四川眉山,父親蘇洵是個窮光蛋,母親程氏家還稍微富一點,總體來說還算是小康。

可是蘇洵雖然窮,而且一輩子沒考中進士,但是人家照樣成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

為什麼呢?

考不中進士不代表不會讀書,《三字經》裡面曾經有過一句描寫蘇洵讀書的句子叫做: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是說蘇洵二十七歲之前就是個不愛讀書的小夥子,二十七歲之後才開始閉門發憤讀書。

“蘇老弟,出去喝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