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贏了(第1/2頁)
章節報錯
姜豐說的這段話是朱銓提議的第三步,上價值。
辯論的核心就是讓觀眾信服,而讓觀眾信服的重要指標就是能不能“上價值”,也就是說夠不夠裝叉,夠不夠正確,夠不夠受人景仰。
就好比,每個人寫作文時都喜歡用名言名句作為論證,讓自己接下來的話有據可依。
辯論亦是同樣的道理。
一個普通人說的話,跟一個名人說的話,誰的份量更重,自然一目瞭然。
跟著普通人學,那終究是普通人。
可若是遵照名人說的話,做的事兒,那自己是不是也能夠有成為名人的潛質呢?
所以,“上價值”是一定要的。
眾人都被姜豐的言論給吸引住了,紛紛豎起耳朵來聽:
“...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既有卓越之處,也有凡人的弱點,而成敗不過是一時一事的結果。然而決定成敗結果的因素有很多,既有英雄本人的主觀努力,也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天時、地利、人和等等的客觀因素。
方寸之地,如何容得下東海蛟龍,成敗之尺又如何評判得出驚天動地的英雄氣概呢?
正因為如此,當文天祥、史可法,一路兵敗如山倒,仍然奮然抗爭時,沒有人會說他們不是英雄;
當斯巴達克斯和他的戰友們面對強大的羅馬軍團流盡最後一滴鮮血的時候,沒有人會說他們不是英雄;
當蘇格蘭的華萊士臨刑之前高呼自由二字的時候,高尚的人們將無法抑制他們激動的淚水,沒有人會說他們不是英雄。”
又是三連排比,氣勢足足的。
在“上價值”之後,就是第四步,“求結論”。
一以貫之,從蔣舸的立論陳詞說起,再強調了朱銓那些例子,最後是對三辯餘磊的話進行總結,從而匯出最後的結論。
這樣的辯論順序簡直就像是一個人,四合一!
“...當成敗成為評判英雄的尺度時,英雄身上那種崇高的精神品質就會被我們淡忘了。
當成功成為衡量英雄的標準時,手段就變得無關緊要。
於是,卑鄙成為卑鄙者的通行證,而高尚只能成為高尚者的墓誌銘。
如此急功近利,不擇手段的英雄觀對於當今工具理性膨脹,人文精神衰微的現實社會來說,到底是會純化我們的道德,還是會泯滅我們的良知,不是一目瞭然嗎?”
這一連串的反問,讓正方的四人坐立不安,孫強更是連忙拿起筆,再次的修改起自己剛剛擬定好的結辯陳詞。
“以成敗論英雄,看得見英雄的功業,看不見英雄的氣節;看得見英雄的意氣風發,看不見英雄的愴然失意;看得見功成名就的正劇英雄,卻看不見壯志未酬的悲劇英雄。
今天,我們呼喚英雄,是因為英雄身上寄託了我們崇高的情感!
今天我們景仰英雄,是因為英雄身上凝聚著我們超越平庸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