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魯的話能引起多少人的反思不知道,反正宋魯說這話的意思是借奧斯卡這個大平臺告訴西方的文化界,想要用文化殖民他國,那就得包容。

這看似是在幫西方出主意,但實際上是一個陽謀。

如果西方完全放開了中國的文化在全球放肆的傳播,那是讓西方文化顯得包容了?還是最終被中國文化給改變了?

在這個問題上,宋魯覺得中國文化更有勝算。

為什麼這麼說,那就來掰扯一下這個話題。

現在的潮流是讓宗教文化退出歷史舞臺,各國都在主張無神論,因為科學就是無神論的,各國要發展科學基本上就會主張無神論,但事實上是宗教文化反而在大部分的國家中很盛行。

這是什麼原因呢?

是科學體系不能替代宗教文化嗎?有這方面的原因,因為科學基本上能解釋大部分的神是不合理的,但是依然無法取代宗教文化。宗教屬於哲學的範疇,科學替代不了哲學,科學沒有道德體系,相反一些科學還是要建立在道德體系之上的。

比如人工智慧不能破壞人類社會的道德要求,生物技術不能超越人類道德的邊界等。

所以,現在雖然宗教退出了權力中心,但是在許多的國家這個宗教文化是依然在影響著其它國家的民眾的,因為在很多的國家沒有一種新的道德體系能替代宗教文化。

也就是說經過了幾百年的社會進步,政教合一中的宗教雖然退出了權力中心卻一直沒有退出文化中心。

數遍全世界,除了東亞的儒家文化圈中的儒家文化可以替代宗教文化,其它的國家與文明沒有一種除宗教以外的道德體系能行得通。

除儒家文化外,沒有一種文化可以替代宗教文化中的善惡報因、積善行德的道德體系,除了用神來約束人的善惡,制定人的道德行為準則,他們就沒有別的辦法了。

為什麼東方儒家文化可以與眾不同?

民眾可以不信神?不信教?信人定勝天?那他們的善惡誰來規範?

有一些外國人不理解,為什麼中國人不信宗教呢?而且是自古就不信,這是什麼原因?

其實原因很簡單,遠古人類形成部落是為了更好的生存,因此有了政體,有了權力。而遠古人類卻對自然界認識不足,常常把一些極端的自然現象理解為鬼神在作怪,因此有了最早的宗教信仰。

所以在最初的政體中是由王權與代表神權的神職人員共同來管理部落的,但是後來掌管神職的人架控了掌管王權的人(最早的宗教控制政治),那怎麼辦?

於是中國最早的祖先們奪了神職人員的權,讓他們屈居於是王權之下。並把神權與王權合二為一,那奪了神職人的權後,怎麼解釋王權比神權大呢?王權又是如何讓自己神化的呢?

在這個時候,出現了《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用另一種體系來代替神的學說,弱化神權的道德體系。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用了幾個概念來區分人與神的區別,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庸人、小人,這幾個境界就是來告訴人們你在什麼境界你就與神有多遠,與天道有多遠。

而皇帝則一般都是聖人,是合乎天道之人,是天的代表。這一套學說剛好解決了神權與王權的統一問題,還制定了新的神權之外的道德體系問題。

比如聖人是什麼?《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一段就解釋了。

“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這個解釋說明了聖人的標準是什麼,聖人能活多少歲,成為了聖人也就接近於神了,也是神的代表。

那神是什麼呢?不是如來、是玉帝、不是耶穌,神即天。所以,皇帝是天的兒子。

由於三皇五帝時代是禪讓制,所以能成為聖人的人都是帝權的繼承者。

那又如何讓人一步步從小人到庸人,再到賢人,再到聖人的呢?

黃帝之後的中國人慢慢的完善了黃帝的學說,也制定了達到黃帝所說的修成聖人的標準,即《周禮》或叫《禮經》。

有了這套體系,那還需要什麼宗教?需要什麼神呢?

只要好好的修練自己,自己就能成聖了,然後可以傳播自己的聖人思想了。只要是個有想法的人誰願意只遵從神的旨意,而沒有宣傳自己思想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