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麻子與馬邦德兩人帶著隊伍,拉著銀子高高興興的走了,高興啊,掙了一百八十萬的銀子,這錢賺麻了。

可是他們卻遭到了埋伏,老二死了,馬邦德也被炸死了。

劇情發展到這,電影也要收尾了。

這是典型的三幕式結構,第一幕是張麻子想站著在鵝城把錢掙了,而黃四朗三步棋,讓張麻子初嘗一敗塗地。

第二幕,張麻子改變了初衷,他要為六子與縣長夫人報仇,結果才出鵝城就輸得更慘。

那麼收尾肯定是第三幕了,這第三幕要講什麼呢?

於是,在馬邦德死在了銀子堆裡之後,張麻子決心不當麻匪了,他要回去繼續當縣長了,徹底的扳倒黃四郎。

怎麼扳倒?張麻子的第一招,發銀子給窮人。

回到鵝城,張麻子把銀子全都鋪在街道上,他要把銀子發回給窮人,讓窮人與他一起扳倒黃四郎。

結果黃四郎來了招‘草船借箭’,銀子被人收走後,又重新收回到了黃四郎手裡。

這下張麻子的手下著急了,這白花花的銀子又沒了,感覺根本鬥不過黃四郎,但張麻子一點都不擔心,他認為勝算到了六成。

老七:“黃四郎都沒出面,老百姓把所有的錢都交出去了,哪兒來六啊?”

張麻子:“說得對,為什麼?”

眾人:“他們怕啊!”

張麻子:“怕裡有什麼?有怒,我一定把他們心裡的怒給勾出來。”

沒錯張麻子的第二招,引發民眾對黃四郎的怒火。

於是在城裡發子彈發槍,一車一車的子彈跟槍全倒在了街上。

一夜後,街上的槍與子彈全沒了。

黃四郎下令再用同樣的招數收槍,可惜,放出去的馬車被張麻子帶頭,老百姓發怒給放倒了。

這下黃四郎怒了,也害怕了。

發怒的‘刁民’手裡有了槍,會怎麼樣?

張麻子覺著機會來了,於是他帶著僅剩的幾個兄弟,帶頭喊口號,做動員。

口號就是:“槍在手,跟我走,殺四郎,搶碉樓!”

簡單的口號,卻是有用的口號,這是農民起義的基礎。

當年的李自成的口號是什麼?

“等貴賤、均田地,跟闖王、不納糧!”就這麼一個口號,李自己逼死了崇禎,推倒了明朝。

自此,張麻子不再是張麻子,而是張牧之。他已從土匪變成鬧革命的頭子,他要帶領導鵝城的百姓來一場鵝城的革命,徹底的革下黃四郎這個惡霸權貴的命。

可是萬民傘一把一把的倒,民意就是他們可以跟出來起鬨,卻不會真跟張牧之去攻打黃四郎的碉樓。

張牧之說出了真相,民意就是‘誰贏民意歸誰’。

所以張牧之需要‘贏’,怎麼贏?

很簡單,用激烈的槍聲來告訴民眾,他們與黃四郎激戰一整宿。

然後,再來一個契機,即把假的黃四郎找回來,只有找到了假黃四郎,民意才會相信他們打贏了。

這時老三跟老七把花姐及假的黃四郎給抓回來了,那麼,張牧之就可以告訴鵝城的百姓,他張牧之與黃四郎戰了一宿,他贏了,他活捉了黃四郎。

當鵝城人民看到了被活捉回來的黃四郎,全城興奮了。

此時的黃四郎終於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糟了,我成了替身了。”

張牧之:“去碉樓,拿回你們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