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晏嬰與田穰苴,是如何改邪歸正,從齊國投奔到吳國的?

這是二十幾年前發生的事情。

當時晏嬰奉命出使金陵,跟吳國和談,卻被慶忌扣留下來,美其名曰讓晏嬰在稷下學宮開壇講學。

晏嬰還不瞭解事情的內因,於是答應下來。

未曾想,那個時候,生性多疑的齊景公,認為晏嬰已經變節。

因為慶忌暗中派人收買了齊景公的近臣,讓他們在齊景公的身邊惡意中傷晏嬰,而且慶忌還派人將晏嬰的家卷全部接到了金陵,這就導致晏嬰百口莫辯,最終只能答應留在吳國。

不過,晏嬰並沒有為吳國出謀劃策,或者是出使他國,只是一直待在稷下學宮講學,直到過世。

田穰苴則是不同。

田穰苴本就遭到了齊景公的猜疑、冷落,最後是被伯噽說服,這才入的吳國。

所以田穰苴能在吳國一展所長,現在還被慶忌封為“武陽君”,跟武安君孫武、武信君伍子胥並列為吳國三大戰神。

話說回來,齊國的大才根本就不算少。

晏嬰、田穰苴、孫憑、孫武等等,只可惜他們都不能留在齊國一展抱負,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遭到迫害,反而便宜了吳國。

“大王可讓人散播謠言,說范蠡已經改投我齊國。”

“再者,大王應立即派人到咸陽,把范蠡的家卷都接到齊國,以此來坐實此事,逼迫范蠡不得不事齊。”

“善!”

呂壬點了點頭,深表認同。

……

鄴城,吳王行轅。

慶忌多日來不見范蠡折返回來,跟自己覆命,不由得心生疑惑。

鄴城距離朝歌很近,一日的時間就能往返,就算范蠡身負王命,有重要任務,也不能一直都了無音訊,彷彿人間蒸發了一樣。

難道,范蠡已經遭遇不測?

不可能。

慶忌不信。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

就連吳國一直以來都恪守這一原則,並沒有破壞,列國又豈敢幹出這種離經叛道的事情,殺害吳國的使者,名滿天下的范蠡?

慶忌正在行轅中,跟一眾將領商議軍機大事的時候,御史中丞伯噽硬著頭皮出列道:“大王,臣有事啟奏。”

“說。”

“臣聽聞,范蠡已經改弦更張,投靠了齊國……”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慶忌斷然否決道:“范蠡絕不會背叛寡人,背叛吳國,這一定是齊人的陰謀,在於離間寡人與范蠡的君臣之情!”

慶忌與范蠡的君臣情誼這般深厚,生死之交,他又怎會相信范蠡背叛自己?

即便吳國輸了這一仗,也還是超級大國,在天下列國中一家獨大的強國,范蠡有什麼理由背叛慶忌,轉投到齊國?

“伯噽,你是如何得知這一訊息的?”

“這……大王,臣是在坊間聽聞。”

“那范蠡一定是被齊人扣押了。”

知道範蠡只是被軟禁,而沒有遭遇不測傷了性命,慶忌這才暗暗的鬆了口氣。

“大王,臣適才接到斥候來報,聯軍已經進抵中牟,大概有十萬之眾。敵軍已經在中牟安營紮寨。”

孫武上前稟告道。

中牟嗎?慶忌來到了懸掛著羊皮地圖的屏風邊上,細細的打量著這附近的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