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入吳王慶忌三十年,即公元前484年,農曆二月初。

慶忌以伍子胥、田穰苴、公子章為大將,動輒二十三萬步騎,兵分三路,浩浩蕩蕩的揮師伐趙。

慶忌的這種行為,在趙鞅看來是極度“喪心病狂”的。

因為,現在正值春耕之際,古往今來幾乎沒有任何人會選擇在這種時候開戰。

耽擱了農耕,荒廢了農田,就意味著今年或來年國人有可能餓肚子,無以為繼。

吳國家大業大,屯墾出來的粟米、稻米不可計數,倉稟當中的糧食堆積如山,自然不害怕缺糧,讓國人餓著肚子。

趙國不一樣。

趙國還是一個半農耕半遊牧的國家,畜牧成群,但是糧食產出並不多。

一旦戰事陷入拉鋸,哪怕最後趙軍擊退了吳軍的進犯,最後國內的民生經濟都極有可能陷入崩潰的邊緣。

話雖如此,趙鞅也不會未戰先怯。

為了應對吳軍的大舉進攻,趙鞅發動全國徵兵令——

凡十五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男子,都要匯聚到晉陽,厲兵秣馬。

接著,趙鞅以尹鐸為大將,趙無恤為副將,屯兵於長平,構築營壘,加固防禦工事,以抵抗吳軍的進犯。

伯魯、竇輦則是受命於趙鞅,屯兵於邯鄲城,阻擋吳軍的進犯。

同時,趙鞅還遣使於列國,讓他們儘快出兵救趙。

不過這些年來,吳軍的強悍,吳國的強勢都讓人震恐,列國又怎敢輕易出兵招惹吳國?

……

“殺!”

長平一帶,喊殺聲四起,氣沖霄漢。

“轟隆隆!”

爆炸聲不絕於耳,硝煙瀰漫的戰場之上,吳趙兩軍的將士正在進行慘烈的博殺。

伍子胥率十萬餘人的吳軍翻越上黨高地後,第一時間,就長途奔襲到了長平,在狹窄的地形中,讓吳軍跟趙軍進行短兵相接。

正面一戰,即便是趙軍都不是吳軍的對手。

於是,尹鐸、趙無恤不得不改變策略,轉攻為守。

但,堅守不出,趙軍也不一定是安全。

“放!“

伴隨著都尉的一聲令下,投石機頓時拋射出了一顆又一顆的巨石。

亂石穿空。

“轟隆隆!”

石彈砸在了營壘之上,凹陷下去,碎木、石塊四濺,有倒黴的趙軍將士一時不慎,被石彈砸到,化作了肉醬……

僅憑投石機,還是無法突破趙軍的營壘。

於是,在伍子胥的命令下,吳軍組建敢死隊,揹著炸藥包,悍不畏死的衝到營壘門口。

“轟!”

伴隨著一聲巨大的響聲,營門的大門被炸開。

見到這一幕的吳軍鐵騎兵,忙不迭的策馬揚鞭,揮舞著手中的斬馬劍,風馳電摯一般,撲向了趙軍的營壘。

“噗嗤!”

“唰!”

“啊!”

吳軍的魚貫而入,導致營壘之內的趙軍士兵無法抵抗,紛紛遭到了屠戮。

當然,炸藥包也不是萬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