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7章 大吳帝都之繁華(第1/2頁)
章節報錯
“公孫大人,皇帝陛下要在扶桑國推行《易文令》、《易服令》,以寡人之見,大可不必。”吳熙皺著眉頭道:“寡人封邦建國,已經有十一年的時間。”
“有教化之功,臣民歸順,除了最近幾年才征服的野蠻人,其餘扶桑人,基本上都能說上一口吳語了。”
“至於寫吳字,大可不必。隨同寡人一起東渡扶桑,封邦建國的大吳本土之人,都被寡人委以重任,成了朝臣官吏。”
“有他們的輔左,又何必多此一舉?”聞言,公孫寧搖搖頭道:“殿下,《易文令》、《易服令》乃是始皇帝陛下要推行的政策,諸藩王國務必奉行。”難道吳熙還敢抗旨不遵嗎?
吳熙並沒有這個膽量。這些年來,在吳熙不遺餘力的治理之下,其實扶桑國的臣民,基本上已經被
“吳化”了。貨幣,使用的是五銖錢,或是黃金、布匹之類的東西進行交易。
扶桑人的衣著打扮,也是在向大吳看齊的,別無二致。所以在吳熙看來,慶忌要在扶桑國推行的《易文令》、《易服令》,難免是多此一舉了。
……大吳帝都,金陵,國子監。國子監的前身是為稷下學宮,慶忌一統天下之後,就在金陵設立了
“國子監”。國子監囊括了兵學院、工學院、法學院、農學院、醫學院、商學院的綜合性高等學府。
祭酒是慶忌,司業是文種。從國子監畢業計程車子,一般都稱之為
“天子門生”,他們屬於是慶忌的弟子。國子監為大吳培養了數以十萬計的人才,諸如官吏、將領、商賈、醫者、匠人等等,他們畢業之後從事各種各樣的職業,為大吳的建設事業發光發熱,添磚加瓦。
國子監是大吳帝國的最高學府,其學員現如今常年維持在三萬人左右。
能入讀國子監的人也不一般。得益於慶忌之前推行的各種政策,教育強國,鄉里有鄉學,縣裡有縣學,郡裡有郡學,透過層層考核之後,才能從郡學入讀國子監,這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這些年來,由於大吳到處封邦建國,原來儲備的人才也是捉襟見肘了。
慶忌為使人盡其才,就從郡學、縣學,甚至是鄉學當中遴選出大量計程車子,前往各個藩王國走馬上任。
先不說學識了,至少要能讀書識字。大吳本土這邊
“內卷”已經十分嚴重了,才華橫溢的人才能擔任官吏,一些才能平庸之人,只能到諸藩王國,才能得到不低的官職,一展所長。
這個時候,不止是國子監,大吳本土各地的郡學、縣學、鄉學之中,都張貼了告示,要鼓勵士子們外出就任官吏。
早年的時候,還有不少士子踴躍響應慶忌的號召,主動前往藩王國任職,但是諸藩王國治下的地方,皆是蠻荒之地,他們去那裡安家落戶,恐怕一輩子都很難返回故鄉了。
有鑑於此,很多士子其實都不願意外出任職。
“始皇帝陛下詔令,凡外出就任藩王國官吏之士子,家屬待遇且不說,一人可賞錢五萬,布三十匹,官秩至少六百石,官職之高低酌情而定!”
“為彌補缺額,請二三子抽籤決定,誰外出就任,誰仍可留下!”為了補缺諸藩王國中的官位,慶忌也是無所不用其極。
鼓勵的方法已經不奏效了,那就只能
“強迫”了。強迫的方法也很簡單,那就是抓鬮。抓鬮決定!一個面如冠玉計程車子上前,把手伸進了木箱當中,抓出了一顆紙團,拆開一看,頓時臉色一垮。
“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