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都頗為不解,慶忌為何要將自己的御極大典放在金陵舉行,而不是咸陽?

這不是捨近求遠嗎?實際上,范蠡、孫武、伍子胥等人,能瞭解到慶忌的初衷。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在慶忌的心裡,咸陽現在的確是吳國的政治中心、軍事中心。

但是,慶忌真正的故土,真正的家鄉還是金陵!慶忌是一個念舊情的人。

金陵是吳國的龍興之地,慶忌怎能忘卻?他要將這份榮耀,帶給吳郡的子民,讓自己的父老鄉親都感到榮幸之至。

誠然,這會有些鋪張浪費,而且耽誤時間,但慶忌認為很有必要。

“大王,若要泰山封禪,還要到金陵舉行御極大典,恐怕耽擱了時日,要花費不少時間。”文種頗為遲疑的道。

“寡人並不急於一時。”慶忌微微一笑道:“寡人為天下之主,實至名歸,缺的,只是還未禱告天地,正式君臨天下而已。”

“諾!”見到慶忌這樣的態度,文種這才答應下來。慶忌坐在陛臺之上,環視一週後,又道:“二三子,寡人包舉宇內,一統天下,建立起了一番曠古爍今的功業。”

“然,王之尊號,已經無法襯托出寡人之尊貴,大吳之不同。”

“是故,寡人慾改王號,二三子有何建議?”這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以慶忌的功業,區區一個

“王”,配不上慶忌了。

“正是!”大行令陽虎恭維的道:“大王建立了亙古未有的功業,甚至連三皇五帝也比不上,如果不改變王的稱號,就無以稱成功,傳後世!”

“請大王位臨帝位!”這時,孔丘很是積極的出列道:“大王,帝,乃是超越‘王’的人主尊號!”

“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

“大王御極,何不稱帝?”吳帝?這倒是無可厚非的一種尊號,只是慶忌不甚滿意。

見到慶忌沒有說話,孔丘又拿出了另一套說法。

“大王,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媧皇女媧、黃帝軒轅、炎帝神農等都不是真正帝王,僅為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其‘皇’或‘帝’號,為後人所追加。”

“夏朝君主稱‘後’,商朝君主稱‘帝’,周天子稱‘王’,之前諸侯大多僭越稱王,尊周天子為‘天王’。”

“有夏商周三代,夏後、商帝、周王,還有一個‘皇’之尊號,未被真正使用過,大王正好稱皇!”吳皇嗎?

也不錯。

“大王,臣以為左丞相所言極是!”伯噽立即站了出來,一臉諂媚的笑意道:“自古以來,皇為上,帝為下。皇代表著天,帝代表著地,天地是萬物之主。”

“大王若稱皇,既是人間主宰,也屬於天子!”

“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可改‘王’為‘泰皇’!”泰皇,實際上就是

“人皇”,即傳說中的太昊伏羲。

“這泰皇之名號伏羲氏用過,不好。”慶忌想了一下,便否決了。這時,御史大夫范蠡手持牙笏出列道:“大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

“大王,皇為天,帝為地。”

“臣以為,大王你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主宰天地萬物,可兼採皇、帝之號,將這兩個稱呼結合起來稱為‘皇帝’!”